郑某与我是中学的同学。他比我高一个班,他弟弟与我是同班同学。但我们作为寄宿生都住在一起,当然吃饭也在一起。我父亲和他父亲也认识,可以说是朋友,都是土改时期出来的干部,我父亲后来在隔壁一个公社工作,他父亲在本地供销社任主任。那时候,供销社的权力大,农村基本物资都靠供销社供应,什么手表、自行车什么的,都要凭票供应。应在郑某身上,最重要的是,每个星期从家里来,都要带一大捆带鱼来,而我们一个星期只带两三只带鱼来,还有就是一罐酸菜,吃饭的时候,郑某就叫我们一起吃,菜不够,就蹭他的,他没有一点怨言。
郑某的爽快,从小就表现了出来。其实,郑某在中学时书还是念得不错的,数学尤其念得好,老师经常在课堂表扬他。有一次,我们在宿舍里谈理想,郑某说,我的理想是长大后,能当这个中学的校长。那时候,觉得校长权力很大,当时也觉得郑某的理想是很宏伟的。现在看,公社中学的校长不过是一个股级干部,是上不了台面的。
由于文革的影响,郑某最终还是没有考上大学,而是去了县里办在一个镇的酒厂。郑某在酒厂干了几年,后来出来自己办起了蜡烛厂。那些年,电力不足,城里、镇里经常停电,农村更是大部分地区都是点煤油灯和蜡烛,因此郑某的蜡烛厂销路还是很好的。郑某的蜡烛厂雇佣了一些人,其中一对夫妻个子小小的,听说是他的股东。租在一家房子里。我那时候到一个公社任职,公社所在地就在这个镇,于是有事没事,我就到郑某的厂里玩,厂里也是他的家。那时他还没有结婚,厂里雇佣了一个女的当会计,人长得很漂亮,我就怂恿他说,把这个女的搞到手,他笑了笑,没有回答。后来,这个女的还是走了,说明他的计划没有成功。
不知由于什么原因,郑某的一只脚有点短,走起路来有点高低,但没有特别注意,也看不出来。因此,郑某有点自卑。后来,他到农村娶了个妻子,大概也是这个原因。
郑某后来生了两个男孩子,而且与他妻子的矮小不同,他两个孩子都长得比较高大和帅气,都考上了大学。
随着经济的发展,城乡电力供应越来越充足,蜡烛的作用越来越小,郑某的蜡烛厂不得不倒闭。他后来又和人办起了电机冲片厂和旅社,但这些利润都有限,只够供应他小家庭的开销,和两个孩子的念书费用。
在镇里,我买了一块可以做店面的地,后来我调离了公社,镇里一直催着建设,我就叫妻子去监工,妻子没地方住,就住在郑某的家里,妻子说,当时在他家里,晚上没事,就哄着他小孩子玩,他小孩子也喜欢我抱他,他小孩子很可爱,至今记得。郑某的家,原来在万寿寺一边,因为三角形不太方正,后来卖掉,买了公路边的新家,留了四层五层自住,二层三层开旅社,一层两个店面租给人家。有了这些收入,郑某的家里日子也好过了些。
某一年,我到市里工作以后,县里兴起了农业综合开发的热潮。郑某也跃跃欲试,到市里来与我联系,说已联系了几个人,准备搞养鱼,叫我也出一股三万块钱,他说肯定有钱赚的。我刚好手头有点余钱,而且政策也允许,就加入了他养鱼的行列。他到家乡附近租了十几亩田,雇了挖掘机把田挖开,引进了附近的山泉水,买了鱼苗,就开始养鱼,在旁边建了一个小木屋,雇了他大舅子来照看。小鱼开始还好,到了一年后,鱼苗中等大了,吃饲料就比较厉害,一个月吃饲料都要一两万块钱。而且鱼苗中等大了,一些熟人或机关单位有权力的人,
就开始觊觎,他们借钓鱼的名义,到鱼塘里钓鱼,临了给你算钱,而郑某是个爽快的人,他不敢收也不会收。这样长年累月,这一块损失蛮大的。而鱼到市场上,一斤也只有三五块钱。本地人喜欢的是海鱼,对淡水鱼不感冒,这样鱼的销售速度就不快,拖一天,饲料等的成本就增加。
我有时星期天没事,就带了全家人到鱼塘看鱼,看着鱼一天天长大,心里也很高兴;对鱼一天要吃那么多饲料,心里也发愁。由于山泉水没有营养物质,鱼长大的速度比别人的慢,这样就更增加了投入。
世事不经不知难。两年后,鱼全卖出去了,但一结算,也亏了一些钱。这些亏损的钱,只好各股东自己分头承担,大家也没有话说。对于郑某的人格,大家还是比较认可的,他不会在其中做手脚。郑某只好从经营的旅社和冲片厂赚的钱来弥补。
以后只有过年过节回到县里时,或有事绕道到镇里时去看看他,他的事业也没什么拓展,只有两个孩子考上了大学,才是他最大的成就。
一年前,听说郑某得了脑溢血到省城去看病了,后来又听说他妻子为了照顾刚生下来的孙子,把他送到敬老院了。因为到省城去看他不方便,所以想去看他的念头也便搁了下来。一年后,听说他已从省城回到镇里了,便动了去看他的念头。
这天,阳光明媚。到镇里时,镇里和平常没有两样,一样的人来人往,商旅云集。郑某的房子就在街边,从紧关的边门进去,一楼没有人,走上楼梯,看见二楼仍没有人,我叫起了郑某妻子的名字,过了一会儿,从二楼的过道里转出一个人连同一张转椅,郑某坐在转椅上,正被妻子缓缓地推出,淡淡的阳光打在郑某脸颊上,脸颊显得蜡黄而且呆滞,一边眼睛已经看不见了,一边眼睛还会转动,他妻子和他说,某某来看你了,你知道吗?
他呆滞地点了点头。他妻子说,自从生病后,把他带到省城,看他好了一点,而且孙子刚生又没人带,就把他送到养老院,我去带孙子,想不到他越来越严重。这之前,他就有症状,他又抽烟,又喝酒,又熬夜,去医院做过脑CT,医生说,他六十多岁的脑血管和八十多岁的相似。去省城前,躺在床上,他就说一边的手脚不能动弹了,说话也结结巴巴了。现在这个样子,一方面是我们没照顾好,一方面也是他自己平时不注意的结果。看着他的样子,我心里直在叹气,能责怪谁呢?似乎谁都有责任,似乎谁都没责任。
从他家里走出,回到市里,我的心里仍常常缭绕着一股抑塞感,为着郑某,也为着所有需要关照的老人。
同学郑某
郑某与我是中学的同学。他比我高一个班,他弟弟与我是同班同学。但我们作为寄宿生都住在一起,当然吃饭也在一起。我父亲和他父亲也认识,可以说是朋友,都是土改时期出来的干部,我父亲后来在隔壁一个公社工作,他父亲在本地供销社任主任。那时候,供销社的权力大,农村基本物资都靠供销社供应,什么手表、自行车什么的,都要凭票供应。应在郑某身上,最重要的是,每个星期从家里来,都要带一大捆带鱼来,而我们一个星期只带两三只带鱼来,还有就是一罐酸菜,吃饭的时候,郑某就叫我们一起吃,菜不够,就蹭他的,他没有一点怨言。
郑某的爽快,从小就表现了出来。其实,郑某在中学时书还是念得不错的,数学尤其念得好,老师经常在课堂表扬他。有一次,我们在宿舍里谈理想,郑某说,我的理想是长大后,能当这个中学的校长。那时候,觉得校长权力很大,当时也觉得郑某的理想是很宏伟的。现在看,公社中学的校长不过是一个股级干部,是上不了台面的。
由于文革的影响,郑某最终还是没有考上大学,而是去了县里办在一个镇的酒厂。郑某在酒厂干了几年,后来出来自己办起了蜡烛厂。那些年,电力不足,城里、镇里经常停电,农村更是大部分地区都是点煤油灯和蜡烛,因此郑某的蜡烛厂销路还是很好的。郑某的蜡烛厂雇佣了一些人,其中一对夫妻个子小小的,听说是他的股东。租在一家房子里。我那时候到一个公社任职,公社所在地就在这个镇,于是有事没事,我就到郑某的厂里玩,厂里也是他的家。那时他还没有结婚,厂里雇佣了一个女的当会计,人长得很漂亮,我就怂恿他说,把这个女的搞到手,他笑了笑,没有回答。后来,这个女的还是走了,说明他的计划没有成功。
不知由于什么原因,郑某的一只脚有点短,走起路来有点高低,但没有特别注意,也看不出来。因此,郑某有点自卑。后来,他到农村娶了个妻子,大概也是这个原因。
郑某后来生了两个男孩子,而且与他妻子的矮小不同,他两个孩子都长得比较高大和帅气,都考上了大学。
随着经济的发展,城乡电力供应越来越充足,蜡烛的作用越来越小,郑某的蜡烛厂不得不倒闭。他后来又和人办起了电机冲片厂和旅社,但这些利润都有限,只够供应他小家庭的开销,和两个孩子的念书费用。
在镇里,我买了一块可以做店面的地,后来我调离了公社,镇里一直催着建设,我就叫妻子去监工,妻子没地方住,就住在郑某的家里,妻子说,当时在他家里,晚上没事,就哄着他小孩子玩,他小孩子也喜欢我抱他,他小孩子很可爱,至今记得。郑某的家,原来在万寿寺一边,因为三角形不太方正,后来卖掉,买了公路边的新家,留了四层五层自住,二层三层开旅社,一层两个店面租给人家。有了这些收入,郑某的家里日子也好过了些。
某一年,我到市里工作以后,县里兴起了农业综合开发的热潮。郑某也跃跃欲试,到市里来与我联系,说已联系了几个人,准备搞养鱼,叫我也出一股三万块钱,他说肯定有钱赚的。我刚好手头有点余钱,而且政策也允许,就加入了他养鱼的行列。他到家乡附近租了十几亩田,雇了挖掘机把田挖开,引进了附近的山泉水,买了鱼苗,就开始养鱼,在旁边建了一个小木屋,雇了他大舅子来照看。小鱼开始还好,到了一年后,鱼苗中等大了,吃饲料就比较厉害,一个月吃饲料都要一两万块钱。而且鱼苗中等大了,一些熟人或机关单位有权力的人, 就开始觊觎,他们借钓鱼的名义,到鱼塘里钓鱼,临了给你算钱,而郑某是个爽快的人,他不敢收也不会收。这样长年累月,这一块损失蛮大的。而鱼到市场上,一斤也只有三五块钱。本地人喜欢的是海鱼,对淡水鱼不感冒,这样鱼的销售速度就不快,拖一天,饲料等的成本就增加。
我有时星期天没事,就带了全家人到鱼塘看鱼,看着鱼一天天长大,心里也很高兴;对鱼一天要吃那么多饲料,心里也发愁。由于山泉水没有营养物质,鱼长大的速度比别人的慢,这样就更增加了投入。
世事不经不知难。两年后,鱼全卖出去了,但一结算,也亏了一些钱。这些亏损的钱,只好各股东自己分头承担,大家也没有话说。对于郑某的人格,大家还是比较认可的,他不会在其中做手脚。郑某只好从经营的旅社和冲片厂赚的钱来弥补。
以后只有过年过节回到县里时,或有事绕道到镇里时去看看他,他的事业也没什么拓展,只有两个孩子考上了大学,才是他最大的成就。
一年前,听说郑某得了脑溢血到省城去看病了,后来又听说他妻子为了照顾刚生下来的孙子,把他送到敬老院了。因为到省城去看他不方便,所以想去看他的念头也便搁了下来。一年后,听说他已从省城回到镇里了,便动了去看他的念头。
这天,阳光明媚。到镇里时,镇里和平常没有两样,一样的人来人往,商旅云集。郑某的房子就在街边,从紧关的边门进去,一楼没有人,走上楼梯,看见二楼仍没有人,我叫起了郑某妻子的名字,过了一会儿,从二楼的过道里转出一个人连同一张转椅,郑某坐在转椅上,正被妻子缓缓地推出,淡淡的阳光打在郑某脸颊上,脸颊显得蜡黄而且呆滞,一边眼睛已经看不见了,一边眼睛还会转动,他妻子和他说,某某来看你了,你知道吗? 他呆滞地点了点头。他妻子说,自从生病后,把他带到省城,看他好了一点,而且孙子刚生又没人带,就把他送到养老院,我去带孙子,想不到他越来越严重。这之前,他就有症状,他又抽烟,又喝酒,又熬夜,去医院做过脑CT,医生说,他六十多岁的脑血管和八十多岁的相似。去省城前,躺在床上,他就说一边的手脚不能动弹了,说话也结结巴巴了。现在这个样子,一方面是我们没照顾好,一方面也是他自己平时不注意的结果。看着他的样子,我心里直在叹气,能责怪谁呢?似乎谁都有责任,似乎谁都没责任。
从他家里走出,回到市里,我的心里仍常常缭绕着一股抑塞感,为着郑某,也为着所有需要关照的老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