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浅析《静女》中的“静”字

(2011-11-05 18:44:00)
标签:

古诗文教学

粤教版

必修一

静女

教育

分类: 古诗文教学

浅析《静女》中的“静”字

                               砺青中学  代春生 

 

    在粤教版高中语文(必修1)的古典诗歌单元中,选录了《诗经》中的两首诗歌,一首是《静女》,另一首是《氓》。教材中对于“静”字的解释,笔者认为欠妥。

    教材是这样给“静女”下的定义:“静女,文雅的姑娘。”我们不妨来看一下文中的片段:“静女其姝,俟我於城隅。爱而不见,搔首踟蹰。”这两句诗主要点明了约会的地点与人物。通常情况下的约会,往往是男的一方先到,而在本诗中,则是“静女”“ 俟我於城隅”。是她先占主动地位的。当男主人公如约而至的时候,她却故意躲藏起来不出现,有意地引逗男主人公,这似乎没有看出静女的“文雅”之处来。此外,诗歌的最后一章,有这样两句:“自牧归荑,洵美且异。匪女之为美,美人之贻。”这两句是说,静女从野外放牧归来,给男主人公一束野草,也算得上是一种大胆的举措吧。而且我们也会想到,作为一个文雅的姑娘,怎么会随意到野外放牧呢?

    对于这首诗的理解,与之配套的《教师教学用书》是这样说明的:“这首诗描写了热恋中的男女青年约会时极富生活情趣的情景,刻画了一个天真活泼、聪明可爱的少女和一个憨厚、痴情的少年形象”。这似乎又与“文雅”背道而驰。

   “静”字之所以解释为“文雅”,这可能是后日的经学家为了夸耀“后妃之德”,便认为“静”乃女子之美德,由此而联想到文雅、德行之类。不仅如此,诗经中的其它字诸如“淑”字等都带有深刻的道德观念,这是经学家们耍的一套手段,旨在维持统治者的地位、利益。

    对于“静”字的理解,我认为,可以解释为“动”“小”、“伶俐”之意,即训诂学所谓反训是也。反训,是指用反义词解释词义,有些词古代含有相反两义,如"乱"字有扰乱和治理两义。以“治”解释“乱”,就是反训。清代的训诂学大家王念孙《广雅疏证》云:“凡一字两训而反复旁通者,若乱之为治,故之为今,扰为为安,臭之为香,可不悉数。”他明确提出反训是“一字两训,反复旁痛”;他肯定反训在古代汉语中是普遍存在,“不可悉数”。闻一多先生在他的《诗经讲义》中,也是从训诂学的角度,对此字做了较为精确的解释。他认为,从“青”字得声的许多字,常训为“小”的意思,如《广雅.释诂》中的“精”字乃小之意,《说文》中的“靖”字解释为细貌。马瑞辰在他的《毛诗传笺通释》中认为“静当读靖。”(清  马瑞臣  中华书局  1989 )“静”从青得声,亦可能训为小。从《静女》这首诗来看,女主人公“俟我於城隅”,就并不静,而相当野了。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