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签:
杂谈 |
本周四晚,中国队踏上了世界杯预选赛亚洲区12强赛的征程,虽然客场遗憾败北,但中国队连追两球的气势还是让我们对后面的比赛充满了期待。从赛后技术统计上看,本场比赛中国队获得了比对方更多的前场任意球数和角球数,没有有效转化为得分略感遗憾,今天我们从本场双方“定位球”这个角度为大家进行解读。
中国队在世预赛亚洲区40强赛共攻入27球,其中定位球有4球入账,占总进球比15%。施蒂利克时期的韩国队主要以边中结合的阵地战进球居多,定位球进球则略少,只攻入3球,占总进球的13%。虽然中国队与韩国队在40强赛中攻入定位球数量差不多,但双方进球的方式却大不一样(表1)。
韩国队定位球得分主要依靠球星的个人能力,头牌球星孙兴慜一人就贡献一个直接任意球和一个任意球配合助攻(动图1)。韩国队通过角球方式进球则更少,只攻入过1球。
与此形成鲜明对比的是,中国队在40强赛中没有通过任意球得分,定位球破门的方式全部来自于角球。40强赛期间中国队8场比赛一共获得65个角球,平均每场8.1个。一共通过角球攻入4球,且4粒进球全部来自于右侧主罚。于海两次主罚角球助攻给队友得分,中后卫张琳芃、梅方攻入2球,前锋于大宝和武磊也分别建功。中国队每场还平均获得5.6次前场任意球,遗憾的是没有一次进球得分。显然,比起以传控流进攻为主的韩国队,中国队更加需要在定位球战术中创造机会和把握机会。
本场比赛,双方都在边路做足了文章,韩国队派出孙兴慜和李青龙的旅欧组合坐镇两边,旨在撕开中国队边路及肋部空当。
中国队也祭出“五后卫阵型”对应防范。在边路激烈对抗下也使得双方获得很多对方犯规后的任意球机会。
本场比赛中国队获得的定位球机会比韩国队更多。中国队的8次前场任意球与世预赛平均值持平,其中有6次形成了传中,并且有3次抢到了第一落点(图1),可惜都未能形成有效的射门,反倒在久未开胡的直接任意球上有所建树。
第77分钟,蒿俊闵直接任意球破门(动图2),帮助中国队进一步缩小了比分的差距,这也是继2015年亚洲杯于海打入沙特队一个直接任意球后,一年多以来中国队第一次直接任意球破门。
除此之外,中国队最后时刻也利用界外球威胁到对手。第79分钟,中国队获得前场界外球,右路赵明剑直接大力掷向禁区制造对方混乱,任航一脚抽射差一点就为中国队扳平比分(动图3)。
反观韩国队本场比赛则抓住了他们本不太擅长的定位球进攻。韩国队本场比赛与中国队一样获得8次前场任意球的机会,有效传中7次。但韩国队角球数却只有1次,远少于中国队的5次。
韩国队的任意球大多数集中在左路,也是韩国队本场比赛的主攻方向。孙兴慜包办了其中6次任意球主罚,两次准确地找到池东沅。
这两次任意球里面,其中一次制造了郑智的乌龙球(动图4),还有一次头球攻门也极具威胁(动图5)。
遗憾归遗憾,但从本场比赛可以看出中国队还是能创造一些机会,但怎样有效地转化为得分,特别是在定位球得分上,高指导和中国队队员们还需要下一番功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