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临澧民俗:敬菩萨

(2012-01-22 10:12:54)
标签:

春节快乐

杂谈

分类: 日月如歌
敬菩萨(祭灶)

   

     中华民族自古就有祭神的习俗,即所谓“官有朝贺,私有祭享”,祭灶神是其中重要内容之一。地处古代南楚之地的临澧,也一直传承着祭灶习俗。临澧人对灶神的认识与各地基本一致,也称灶神为灶王、灶君、灶王爷、灶公灶母、司命嗲嗲等,灶神是中国古代神话传说中的司饮食之神;晋以后,则列为督察人间善恶的司命之神。自人类脱离茹毛饮血,发明火食以后,随着社会生产的发展,灶就逐渐与人类生活密切相关,“人间烟火”甚至成为区别人与神的主要分野,崇拜灶神因而成为民俗文化中的重要项目,故《礼记·祭法》上说:“王为群姓立七祀”,其中就有一祀为“灶”,而庶士、庶人立一祀,“或立户,或立灶”,可见自古从君王到黎庶,都是要祭祀灶神的。

一般而言,“祭灶节”是在农历腊月二十三日,各地民间又称“交年”、“小年下”、“小年”。这天晚上许多地方均行“祭灶神”礼。灶神之位多设在厨房的后墙上,灶神画多为朱仙镇木版印制。画之正中为灶君夫妇,头上为玉宇天宫,下面印有当年历法和农历二十四节气表,并标有几龙治水,几日得辛。底部中间是一聚宝盆,外有八仙,左右待立金童玉女、两侧还有鸡犬六畜,俗称“老灶爷牌位”。民间传说,月亮属阴,灶君属阳,故“男不祭月,女不祭灶”。但也有家庭主妇主祭的。祭灶日晚上,家家用豆腐粉条白菜海带等作成“祭灶汤”,端到老灶爷牌位前,然后再供上用糖糊或麦糖饴(古时称“膠牙”)制成的芝麻酥,称“祭灶糖”,为防“灶神晦日归天白人罪,故于祀时以糖饼粘神口使勿言”。有的还烙制十八个火烧,并用公鸡一只,夹其两翼,放在灶神前,同时将一些草、豆放在一边以“秣神马”。祭灶时,主祭者先将酒洒在鸡冠上,然后,燃香、烛于神案前,并燃放鞭炮,祭者口念祷词,其内容多种多样,均为求助祈福之语。祷告毕,将灶神像从墙上揭下,用灶糖轻轻在其嘴上抹一下,置于纸马上焚烧,同时高呼“送灶爷骑马升天”,祭祀便告结束。

至今,临澧依然流传着祭灶习俗,只是形式与内容在逐步简约化。临澧民间祭灶多称“敬灶王爷”“敬司命嗲嗲”,日期多在腊月二十四(临澧民间一般以这一天为“小年”)。解放初期,民间使用的都是柴火灶,灶台和“灶脑壳”是祭灶的主要地点,有的在靠灶台的墙上贴上灶神画像,为民间木刻板印制的一公公一婆婆神像,有的则直接以“灶脑壳”为神主。祭祀时,在灶头燃两支蜡和一柱香(三根为一柱),摆上一些菜肴,主祭人口中念叨一些对灶神的敬辞和祈福之词,并在灶屋门口放一挂鞭炮,原则上祭上一柱香时间,但实际一般只祭祀几分钟即告结束。随着社会进步,风习演变,柴火灶渐渐退出生活视野,故大多数祭灶礼已经和大年三十上午的敬神礼合一。

此外,民间至今也还有“送、接财神”习俗,也是一种敬神方式。除夕晚上,俗说是诸神下界,旧时安福一带民间许多迷信人家都要“接神”。诸神中最爱欢迎的是“财神爷”,除夕这夜,街上不断送来“送财神爷”的声音。送“财神爷”也是一般贫寒子弟的临时生意,他们印制粗糙的“财神爷”像,沿门叫唤:“送财神爷来喽”!借以讨几个钱。这时被叫开门的家主千万不能说“不要”,要说“谢谢您,快接进来!”代价是两个铜板。每送必接,失之必悔。有些地方,腊月三十和正月初一均有送财神的,年关时节,可以接到十余张。富者接财神意在富上加富,财源不竭。贫者接财神,是希望财神降临,保佑来春发迹得财。实际上是表达了人们对丰衣足食生活的向往。

临澧澧北地区,一般在腊月三十上午九点左右“敬菩萨”,这就包括了灶神。祭礼第一步是准备三牲祭品,即一只煮熟的猪头或一大块熟猪肉、整熟鸡一只、活碗子鱼(一般为两三斤重的鲤鱼)一条,用干净的面盆或缸钵盛上,并在鸡嘴、鱼嘴和猪鼻孔里插上新鲜的大蒜梗。第二步是在打扫得干净整洁的堂屋或正厅摆上桌子,在桌子上上首摆上点燃的两支蜡烛和一柱香,然后把装好祭品的面盆或缸钵端上来摆放在桌子中央,祭品的嘴朝着大门方向。第三步是主祭人在敞开的大门口朝外对天三揖,更虔敬的则跪地三拜,口中念叨祈福之词,随即点燃鞭炮。祭神礼除了请求菩萨赐福的意思外,还有迎接诸神一起过年的含义。在临澧,主祭人男女不限;但若是女性,则有一个禁忌,那就是“四眼人”(即孕妇)或经期妇女不能碰祭品,当然也不能主祭,否则是会“得罪”菩萨的。

 

下图摄于辛卯年除夕上午九时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