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愤青与犬儒

(2011-12-24 02:12:16)
标签:

愤青

年轻人

校园

   在当代年轻人中,一直以来都有一个问题,而且越来越发现这个问题在日益严重。举个例子,就拿我们上电视策划课来说,老师放了一段文艺节目的视频,那是一个纪念汶川地震的节目,其中有一个片段:于洋、田华等五六个老一辈的演员进行一段诗歌朗诵。让你从节目策划的方面评价一下这期节目。结果很多同学站起来就说,这些老一辈演员诗歌朗诵的内容太过官方,有很多内容都不真实,情感表达也不真实,太做作,太虚假,这又与什么体制政策有关,开始大批一些愤青言论。

 

   就算不从节目的策划来分析,就从评论的角度讲,依个人的眼见和资料,你也无法找到强有力的论据去证明你所说的事实依据和对其内容的不真实的有力反驳资料。而为什么一涉及这些官方的节目,就一定要找点儿内幕,批评点什么,好像不批评,不骂,不爆料内幕你就不与时俱进,你就会被一些“有思想”的人淘汰。种种迎合大众的行为都是想把自己归为“我什么都懂,让你知道我已经不是生活在象牙塔,我了解这个社会的黑暗,我是个有思想,看清社会制度现象的人”的那一群自以为早已针砭时弊的人。

 

   陈丹青说过一句话:“现在的年轻人什么都不信,是因为他们的父母曾经什么都信。”所以,在信息化十分发达的今天,网络让年轻人的视野更加广阔,更加了解一些社会问题和社会现象,同时,也受到了很多误导。有些人,总喜欢在一些特殊的日子总结一些事,总结近期发生的事,总结一年发生的事,而这些事又往往大多数都是一些负面新闻,外加一些隐喻、嘲笑和讽刺。经常旧事重提,翻来覆去的重复一些不公平的,可以引起大家情绪的事,基于某些心理因素,大家总会对一些叛逆的东西特别感兴趣。利用这种哗众取宠的心理引起大家的共鸣,带领大家不断地找“真相”,不断地去否定,不断地去讽刺和挖苦,自己每天生活得很好却说的犹如人人生活在水生火热之中一样。就算是真相,说的人多了,或被一个人反复提起,就没意思了。反而会让人更加反感,令人怀疑。

 

   这种叛逆的情绪开始是好的,它是可以让我们更接近一些真相,更慷慨激昂的去追求责任和真相。但久了,这种情绪会演变为,一接触到官方东西,先入为主的就是否定然后再去想。再久了,不管遇到什么事,都是否定,评判,谩骂,感叹社会黑暗,体制迫害,世风日下,人心不古。完全失去对整件事(不管这件事是否被隐藏,有内幕)的思考和认识。总之,所有的事在他们看来,都是巨大的黑洞。他们总会感叹:这是一个最坏的时代。

 

   现在的年轻人,对什么都敏感,也源于这本来就是一个敏感的社会。他们又对权力直接表达的强烈冲动。笑蜀说:“几乎所有的年轻人都不满意。跟其他年龄段的人及他们的父辈不同。他们不再忍受,有痛就要喊。因而对制度的弊端,对社会的黑暗,其耐燃点就特别低。所有在过去来说可能见惯不惊的社会问题,在他们来说往往匪夷所思忍无可忍。”的确,我们现在生活的社会没有民国时的思想、言论更加自由。我们每天都会发现很多社会问题,很多不平之事,很多愤怒之事,这个社会是不是越变越坏了。仅从社会而不从政治上而言,我们之所以“看”到这么多的问题,不是因为现在的问题多,而是因为现在的信息技术发展迅速,很多事都是纸里包不住火。这些事不是现在就有的,而是以前延续下来,只是以前信息技术没有那么发达,你知道的途径少或根本无途径知道而已,那些叫天天不应叫地地不灵的时期,才是真正的黑暗。连让大家了解看到这事情都不可能,更别提问责,真相这些昂贵的“特权”了。

 

也许,这也是一个最好的时代。带至少,是朝着更好的时代发展,因为,我们看到的问题越来越多。

 

北岛说:“人生冷暖,许多事尽可原谅。但某些历史事实却非说不可,要敢于说出这个世界的过失与危机,并为自己的话承担责任。”我理解年轻人的心变得更敏感,更细腻;对社会问题更洁癖。但这种对社会问题的洁癖多数属于无知的从众心理。他们不了解社会,不了解事件,只知道,大家说多了,所以,凡是社会,凡是社会事件,就是黑暗的。

 

加藤嘉一说现在的大学生,大一大二是愤青,大三大四是犬儒。这不仅是在大学,整个社会都呈现出这样的两大阵营。那些身在享受曹营还说曹营坏话的有多少,那些轻易相信坏话最后坑害了自己的有多少。现在的年轻人,看起来人人都会思考,人人都有思想,可有谁真正思索考量,用真正属于自己的是非观,价值观以及自己所掌握的真凭实据和有理可依的说法来分析当前面对的事件的。

 

轻易暴露自己的思想会让自己显得更无知。开始觉得韩寒还算是个有意思的人,相信他本人比他所写的看得更清楚。至于还执迷不悟,喜欢哗众取宠,自以为掌握时代命脉和罪责的人,不希望这类人消失,但希望追崇这类人的人,可以早点儿让自己的脑子吸点儿氧。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