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普罗旺斯
普罗旺斯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0
  • 博客访问:5,951
  • 关注人气:13,783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药家鑫案何为“该不该”?

(2011-03-30 15:31:32)
标签:

药家鑫

法律

道德

杂谈

药家鑫案该不该以道德定罪?

 

药家鑫案开庭审理后,对于公众,讨论最多的是药家鑫该不该死。很多人给的评论是:此人不死,天理不容;社会公害,坚决枪毙;不杀不足以平民愤;甭管什么原因,恶劣的故意杀人就是该死等等此类言论,都是以道德为标准讨论这件事的。道德里含有人情和主观感情,而当讨论“药家鑫该不该死”的问题上,已经超出了道德范畴触及到了法律,在法律里,没有该不该,只有证据和定罪。

 

法律是一个专业性极强的科目,法律所规定的罪名,应当也必须是以证据作为定罪处罚的唯一依据,因此其认定有其特殊规则,有别于大众潜意识的认识和看法。对于公众来说,大多是站在道德的立场为一个人定罪,但一个人既站在了法庭上,就没有该不该,法律上必有他该承受的罪刑。

 

有人担心会现行为属于犯罪甚至应该判处死刑的案件,法院裁判时也可能会出现判无罪的情形,从而使他们认为的犯罪分子“逍遥法外”。这样的案例屡见不鲜,只有重判才能判定一个人的罪大恶极吗?很多国家没有死刑,能说这个国家就没有罪大恶极的人吗?法律的强硬,也在于没有事实,没有人情,没有道德,讲求证据,有法必依。

 

死刑并不是对一个罪大恶极的犯罪分子的极端惩罚。很多国家取消死刑并不以为这是对犯罪分子纵容。“对犯罪分子最强有力的约束力量不是刑罚的严酷性,而是刑罚的必定性”

 

为被告辩护的律师该不该被骂?

 

   在此案中,为药家鑫辩护的律师也是众人指骂的对象,随之被冠上“讼棍”、“没人性”、“禽兽不如”等字眼。在一个人人高喊权利的社会,你有什么权利剥夺任何人为自己辩护的权利。在法律面前,人人都有权利维护自己的利益。在法律还没有判决定罪之前,他的罪恶和行为的恶劣,都是在道德的标准下定义的,不应该一道的干涉法律的权利。

 

   而作为律师,他的职责是为任何一个人维护权利。当他是律师是,必须放弃个人情感,和内心的道德原则,他面对的是法律而不是道的人心,否则法将不法。这是一个律师真正应该做的,众人不应以这样一个特殊的职业来攻击一个人的道德良知。

 

给大家讲一部曾看过的电视剧的结局:日本人让一个中国军医为一个的日本军官做手术取出子弹。这个日本军官曾杀害过这位中国军医的亲人,但这位军医还是答应了日本人的要求为这位日本军官做手术。完成手术之后,这位中国军医说:“医生该做的我做完了。该做一个中国人该做的事了。”说完拿起手术刀杀了这个日本军官。

  

该如何看待被告提供的证据?

 

   辩护律师建议法庭对药家鑫从宽处理,其理由主要有三:一是药家鑫属激情杀人;二是药家鑫是在校大学生,过往无污点;三是药家鑫有自首情节。

 

什么是激情杀人?必须满足三个条件:其一,必须是因被害人严重过错而引起行为人的情绪强烈波动。就此案来看,被撞的受害人并没有对行为人产生什么严重过错,都是行为人主观臆测产生恐惧形成的过激行为。其二,行为人在精神上受到强烈刺激,一时失去理智,丧失或减弱了自己的辨认能力和自我的控制能力。对此,我想只要不是蓄谋已久的谋杀,都不可能在情绪非常好,并能清晰辨别自己行为,控制自己能力的情况下杀人。其三,必须是在激愤的精神状态下当场实施。什么是激愤?激愤的反义词是平静,任何人能在平静的状态下杀人,那就是蓄谋已久的故意杀人,就算蓄谋,作案时也不会平静,除非是惯犯。对于杀人犯来说,激愤不是精神状态,更像是必要的杀人工具。没有它,杀不了人。

 

据说药家鑫当时的杀人动机是:怕农村人难缠。那时候还能想到这一点,可想他还能进行思考和行为判断。所以看不出他是什么激情杀人。

 

被告律师向法庭提交了3份证据,第一份证据是两份报纸。第一份报纸上有药家鑫主动递交悔过书的报道,第二份报纸上有其父母向受害人家属下跪的报道,证明被告有悔罪态度;第二份证据是上学期间的13张奖状和获奖证明,证明案发前在社会上表现一直良好;第三份证据是被告人校友、同学、邻居的4份请愿书,请求法庭给被告人一个改过自新的机会。

 

   两份报纸只能代表人情,受害人家属都没有原谅,法律更谈不上要算上这人情。上学期间的奖状和获奖证明,说明他智商没问题,并具有一定的思考能力和学识,应该是一个知法懂法的人。那么他在撞人后又故意杀人,只能说明他明知后果而为之,说他故意杀人不为过。至于请愿书,我想每个死刑犯都有后悔的时候,至少在面对枪决的前一刻,他非常希望能有一个改过自新的机会,这时候若改判无期,他绝对哭天喊地的谢爷爷谢奶奶。但不是每一个错误都能有一个改过自新的机会,作为一个成年人,必须为自己的行为后果负责任。

 

公众该如何对待此案?

 

   也许是因为前有“李刚门”的事件,让公众怀疑司法的公正性已不再相信法律的权威,不得不用道德去定罪一个人。用舆论的压力想让案件得到更公正的审判,让受害者及其家属能多得到一点点的安慰。但最终的审判结果和刑事责任毕竟我们无法高于法律,至于该不该死的问题,放置道德的判决上,别说死刑,他早已被众人炮烙成灰了。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