谁还肯为文学奉献一生
(2011-01-22 00:07:20)
标签:
文学作家文化 |
今晚去听了与慕容雪村对话的“深圳晚八点”。这是第三次去听了,只要周五我在家一般都会到中心书城去听书友会。第一次是对话沈浩波,第二次是对话梁秉堃,第三次就是慕容雪村。
今晚去的人还算多,至少小小的多功能厅是座无虚席,还有一些晚来的一直站在后面听。记得上次去听 梁秉堃先生的那场,也许是因为在元旦倒数的那一晚,到场的人不多。“深圳晚八点”的周五书友会是免费对市民开放的,任何人无需定位无需买票,到了就可以去听,这样便利的条件,又请来这些有经历,有内容的作家,竟然很少有人去听。然而,就是一些不入流的所谓搞文艺的,反而更多人愿意去掏钱找乐子。人们的价值观真的变了吗?变得有点儿可怕,社会丢掉了真正的价值。
听过的这几次与名作家的“对话”,都涉及到一个问题,或许是最感慨的一个问题。似乎都会潜在或明白的说:“不能把写作当成职业,甚至是生活。”也的确,单纯的靠写作是养不活家的,想靠写作赚钱,还想写出点儿文学来,确实不易。看看中国的那些作家,也有以写作为生的,但大多说都拍成了影视作品来赚钱,没有纯粹以文为生的。想把自己真正想说的写下来,出成书,又有人看,很难。从自己所局限的环境,从印刷到出版,一个个人思想的成品出来,要经过很多坎儿,即便是能过这个坎儿,也失去了原味儿。这对一个真正想写作的人来说,才是最心痛的。
沈浩波先生说,他做出版首先也是要赚钱,就算他想写自己想写的,也要先把钱赚够了。有钱了,才可以写自己想写的,就算出版了并不畅销,也完全有赔本的资格。因为这个社会,真正有价值的东西总是被人忽略,往往一些八卦,不入流的的东西才能引起人们的兴趣,才会让人们去追捧。中国缺大师,缺真正的作家。不仅和个人有关,和这个社会的整体价值观也是密不可分。
现在的人,谁还肯为真正的文学而创作,谁还肯为创作而奉献自己的人生。慕容雪村的《中国,少了一味药》虽是讲卧底传销的经历,暗示的是中国的大多数人少了一种生活常识。一个名牌大学的高材生,可以上至天文下至地理,把物理学的东西讲得头头是道,却忽略了我们一个常识性问题,活着首先要吃饱饭,然而在传销,是顿顿都不让吃饱的,忽略了最本质的,还要追求最上层的吗?
吃饱是最基本的。我想,一个人想在这个社会上养活自己还是不难的。难的是我们不只要养活自己,还要养活好自己,更要养活好家。有的时候,不是缺少常识就是太有“常识”了,层层物质的追求,使得做任何事都要拿钱第一,理想第二。还有谁,肯像上世纪,上上世纪的作家,艺术家一样,为想写,为不得不写,为艺术而生,为艺术而死,不论怎样的困境,也挡不住创作的热情。
没有了,当代社会没有真正的作家,没有真正的大师。那些离我们远去的年代,作家和大师也别年代带走的太远太远了。我们的社会在进步,思想和文化却在退步。真正的价值观在淡化,金钱观才是充分必要条件。我们更现实,却也变得更不现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