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语有云:好事不出门,恶事传千里。用来形容现在大众的娱乐观非常恰当。近期新闻有报道:“在之前的试映中,三部大片里口碑最好的其实是无语森监制的《剑雨》。该片被影评人选为近年古装片中最有情怀和诚意的一部。但是,再好的口碑也没能救得了《剑雨》的票房。”口碑好还赢不得票房,那票房的票投给谁了?
另一则新闻则说:“纯爱文艺片《山楂树之恋》自上映至今累计票房882万元,全国票房破亿。虽然该片口碑有争议......但不得不承认,大导演张艺谋依然拥有不俗的票房纪录。该片刷新了国产文艺片十年来的票房纪录......”票房哪儿去了?都去凑热闹讨论争议了。口碑好有什么用,没大家的争议热闹凑谁喜欢看“情怀”和“诚意”?
或许是现在大家的思维都变得灵活聪明了,没有争议的东西,自己不去评论一番会显得自己没有见解,或者怕与大众品味,潮流方面脱节,因而越是有争议的东西越是多人去看看瞅瞅,自己评不评出什么,摆不摆明哪个立场不重要,就算是不好也要知道哪里不好,好的不用我说自然也是好的。久而久之,越有争议,争议越大,票房也越多。挨骂的获胜。
新版《红楼梦》被骂惨了,收视率却是是扶摇而上,很多人问:“这么烂的电视剧,惹来这么多人骂,收视率还这么高?!”有人回答:“不看怎么骂,当然还要看。”电视剧拍出来拨出去的直接目的是让人观看,赢不赢得观众的口碑那是后话,有人看才没白拍。于是,挨骂的再次获胜!
由此就想起那句古话:“好事不出门,恶事传千里。”有人揣摩,这反映出人们一种什么心理?是人的一种优越心理在作祟.这种优越心理是盲目的,因为它还和人的一种思绪方式有关,那就是:在人际关系中大多人会朝着有利于自己的方向去思考,(其实是无一人能幸免的,只是平时习惯了不说绝对的话,但如果这里不作解释,每个人都会认为自己是大多人之外。)正因为有这样的心理和这样的思维方式,才会出现好事不出门,坏事传千里。
通俗点儿讲:无事生非,恐怕事情小了,看看能不能从中找到些成就,反映了大家的八卦、爱看好戏、幸灾乐祸,当“看客”的心理,表现了人们更乐于接受别人不好的信息,从而获得满足感,也反映人郁闷无知的小人心里。
种种原因使挨骂产生了明显且立竿见影的利润,除影片赢得票房,电视剧收视率蹿红,还有各个“门”事件的传播,某个低俗恶心的网络红人走红,都是挨骂带来的“成名”效应。
当然,挨骂本是个好现象,关注了才会被骂,可一旦“挨骂”变成了人云亦云,因为挨骂而忽视了那些被褒奖的,挨骂的趋势就变了,这不仅影响了一种社会观,还直接影响人们的一种潜在心理。挨骂让谁利润,让谁亏损,骂之前,先掂量掂量。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