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ttp://s13/middle/4ffb03d9g8fe9456c7a4c&690
只知道今天是教师节,也是刚从网上看到,今天也是世界预防自杀日。
近年来,听到自杀的新闻屡见不鲜。从娱乐明星到高官领导人,从刚走出校门的大学生到企业员工。我国是世界上自杀率最高的国家之一,每年有28.7万人死于自杀。
一份最新调查显示,中国独立的自杀危险因素依次为:抑郁程度重,有自杀未遂史,死亡当时急性应激强度大,生命质量低,慢性心理压力大,死前两天有严重的人际关系冲突,有血缘关系的人有自杀行为,朋友或熟人有自杀行为。
调查显示,在中国659例自杀未遂者中仅38%在自杀时有心理障碍。许多自杀者表现为冲动自杀行为:37%的自杀未遂者自杀前考虑自杀的时间不超过5分钟,60%考虑自杀的时间不超过两小时。对自杀未遂者来说,夫妻矛盾和经济困难均是最常见的社会应激源。专家认为,自杀绝不是由一个危险因素造成的,多个危险因素同时存在才能导致自杀。自杀的危险性随着危险因素的数量增多而增加。
自杀,有出于压力的,有出于感情的。那些精神有问题,有抑郁症的人自杀,其患病的原因追其溯源,也不外乎那两种。前者,来源于别人的“人言可畏”;后者,产于自己的“心如死灰”。
很多人看待自杀的人,有种轻视的态度。那些自杀的人不珍惜生命,没有责任感,父母养这么大,却抛弃所有一死了之。所有自杀的人都是不冷静的。如果他能冷静,或者分散一点注意力,或许也不会自杀了。“许多自杀者表现为冲动自杀行为:37%的自杀未遂者自杀前考虑自杀的时间不超过5分钟,60%考虑自杀的时间不超过两小时。”在这不超过两小时,甚至不超过5分钟之内的时间,发生过什么,我们都无法知道。我想,每个人都有一个底线,这个底线可以藏在各个方面。也许这个底线对于你来说在平常不过,却在别人那里是个无法触碰的伤。同样的道理,在你永远没有触碰到自己的底线的时候,你永远也无法清楚的知道别人被碰到底线的滋味。
提到“人言可畏”,我想到了阮玲玉的死。即使是一个站在舆论至高点的人,也是一个普通生活的人。他们有自己的生活和私隐,他们也有平凡和面子。而有时,当可以不在乎一切的时候,那些外人的舆论什么也不是,而往往能伤害人的是自己最亲近的人,或者说是那些感情上依赖的人。也许他们一句稍微重的话都可能让你承受不住,不是脆弱,而是太在乎。因为在乎,所以伤的最深。
有一个女孩儿,她曾经因为妈妈骂她的话重了一些,而拿起刀片向自己的手腕割去。也许她根本就没有勇气死,以至于那刀割的不是很深,但流了很多血。其实她知道,她妈妈说的那些话甚至过后都不会记得,但在她的心里,生命中唯一活着的理由变成了锋利的刀,她一时难以接受。不过经历了那次之后,她仿佛看透了生命,死都死过了,还有什么不能好好的活。也许生活应该朝着好的方向发展,但没有,是上天再给她的考验,当她有一天因为一件小事而感觉的全世界的虚伪,感觉到众叛亲离的时候,她又想起了自杀。这次她没有选择刀片,而是安眠药。悲剧依然没有发生,不知道那时是什么在最后拉了她一把,我无法知晓。但她并没有把安眠药扔掉,而是放在包里,随身带着。她大概是想过:死是最容易的事,死也是推卸一切的最好理由。在任何再艰难绝望的情况下,永远都给自己留这一条退路。也许这条退路给了她更大的前进的动力和勇气。现在她怎样我不知道,只是知道她还活着。
没有人想死,没有人可以真正不怕死,他们自杀的时候,无非是觉得事以至此,没有了退路,才选择了绝路。而那个女孩,却以这种方式给自己了一条,不,是很多条生路。有人说,自杀未遂的人,在潜意识里会有自杀的“习惯”,一遇到过不去的,就想就地躺下。有时这种心理要靠别人帮助,但终究要靠自己。自己不自救,谁都救不了。
这样说,不是认同和默认那些人自杀是对的,情有可原的。当然不!每当我看到在贫困线上,生活线上,死亡线上挣扎的人,他们依然努力的生活,为自己,为理想,为希望......就算不为那些奢侈的东西,也可要为亲人,为责任的艰难生活。那些人活都活不够,有些甚至想活得没法活,那些人是为重中之重的东西,竟有人像剪断风筝线一样轻松地丢去。他们是对生命的侮辱,是对给他生命的父母,社会的不负责任。
对于那些自杀的人,我们不应该等他们经历一次绝望去拯救他们,让他们走出阴影,而是一开始就多一些关怀和宽容,从一开始就不应该让那些人感受那种绝境。不否认,确实有心理素质特别差的人,被呵护惯了,受不了一点儿挫折,一遇到挫折就想逃避。这种人,只能说和他从小的生活环境有关,也不是我们想救就可以救的。但我始终相信,没有不可救的人,只是我们的关心方式没有符合他的个例。
社会百态,人言可畏。如此利益和虚荣,名利至上的社会,缺的是什么?缺的是宽容和再宽容,理解和再理解。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