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民间传统信俗  闽东端午走三桥(福安信俗的“奇葩”)

(2012-06-25 01:28:54)
标签:

闽东

福安

晓阳

白云山

文化

分类: 朝花夕拾
   
http://s8/bmiddle/4ffadf85gc33b3b3c0277&690 闽东端午走三桥(福安信俗的“奇葩”)" TITLE="民间传统信俗  闽东端午走三桥(福安信俗的“奇葩”)" />
晓阳廊桥——奈何桥(正面)

http://s9/bmiddle/4ffadf85gc33b3bdce498&690 闽东端午走三桥(福安信俗的“奇葩”)" TITLE="民间传统信俗  闽东端午走三桥(福安信俗的“奇葩”)" />
http://s15/mw690/001sOednzy77O8ZQEEKae&690 闽东端午走三桥(福安信俗的“奇葩”)" TITLE="民间传统信俗  闽东端午走三桥(福安信俗的“奇葩”)" />

晓阳廊桥——奈何桥(背面

  “ 楚人悲屈原,千载意未歇 ”又是一年端午时,每逢佳节倍思亲。打电话回家问候父母,同时得知老家近况。有感写此文,遍搜资料让身边知其然而不知其所以然的亲朋好友知晓何为走三桥。而身在晓阳多年小时对此有懵懂印象的朋友同学也重新了解审视这个传统习俗。对已知晓的朋友就当做重新熟稔,用不同的角度看去体会。

     开篇对此次晓阳特大交通事故的六位死难者表示深切哀悼,一路走好。车上一行1男5女(中老年)为何清晨驱车来晓阳镇进香做桥头供。参加如此盛况空前的端午祭活动。一词概况:信仰。别人看到了迷信和愚昧。我却看到民间信仰和传统习俗上的传承。在道德遗失金钱至上的现代社会,民间传统文化,信仰习俗却逐渐被舍弃。鉴于此个人认为完全有必要将走三桥这个完全可以申报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民间传统民俗,信仰和其中蕴含的历史文化内涵于一身的习俗一吐而快。而端午祭过程中出现的交通安全,环境卫生,饮食,住宿等各方面问题,就需要政府介入解决,以免再次出现此次走三桥的各类问题。

      今年端午节期间,位于福安市白云山北麓的晓阳镇,熙熙攘攘的人群让这个平日沉寂的山区小镇喧嚣异常。初三日凌晨始至初四午时,福安临近县乡镇的中老年妇女与及部分中老年男性纷纷或驱车或步行携香烛,供品及系有钱币的粽子前往晓阳镇晓阳村一条历史悠久的廊桥——奈何桥。进行隆重的端午祭活动。

     此次民间自发的端午祭活动场面盛况空前。信众不下万人。规模之大,隆重系数之高,参与人数之众,见者都为之咂舌。村子道路停满了来祭拜的信众的车子,街道上人来人往,热闹非常。而廊桥上的供桌上摆满了供品。桥上烟雾缭绕不绝,元宝香烛祭品摆满了桥周边。而桥下几近被人们所投的粽子淤塞河道,不时有人在河中清理桥上往下投的粽子。
 
     而说道晓阳镇就要说到白云山,正如说起白云山不能不提晓阳镇。白云山五个景区都在晓阳镇的地理范围内或交界处,其中有两个完全在晓阳境内;白云山景区的 260多个景点中,有220多个都在晓阳镇;晓阳镇的10个行政村,也全部散落在这五个景区中并呈扇形分布在晓阳的四周,而晓阳就是这个景区的中枢。

   2004年晓阳镇被评为“省级生态示范镇”,2009年被评为“省级农村家园清洁行动示范镇”和“省级环境优美乡镇。2012年晓阳村被评为福建省笫四批省级历史文化名村。同时随着白云山世界地质公园景区的开发,有着如此多称号的小村镇若能将旅游与传统文化,生态农业建立和民俗文化的发掘相结合,把民俗融入其中,将其打造成为白云山旅游一部分,那么古老的晓阳将在无烟工业——旅游上迈入一个新台阶。
http://s5/mw690/001sOednzy77O8ZrzkU94&690 闽东端午走三桥(福安信俗的“奇葩”)" TITLE="民间传统信俗  闽东端午走三桥(福安信俗的“奇葩”)" />


晓阳廊桥——银桥
http://s11/mw690/001sOednzy77O9dPGiu3a&690 闽东端午走三桥(福安信俗的“奇葩”)" TITLE="民间传统信俗  闽东端午走三桥(福安信俗的“奇葩”)" />
晓阳廊桥——金桥
http://s6/mw690/001sOednzy77O8ZtiaVd5&690 闽东端午走三桥(福安信俗的“奇葩”)" TITLE="民间传统信俗  闽东端午走三桥(福安信俗的“奇葩”)" />
五月初五端午走桥盛况
http://s5/mw690/001sOednzy77O9Hs6k4a4&690 闽东端午走三桥(福安信俗的“奇葩”)" TITLE="民间传统信俗  闽东端午走三桥(福安信俗的“奇葩”)" />
端午走三桥——投粽断流



http://s5/mw690/001sOednzy77O8ZwzUE14&690 闽东端午走三桥(福安信俗的“奇葩”)" TITLE="民间传统信俗  闽东端午走三桥(福安信俗的“奇葩”)" />
                                       晓阳端午走三桥——奈何桥

http://s7/mw690/001sOednzy77O8ZNr2S66&690 闽东端午走三桥(福安信俗的“奇葩”)" TITLE="民间传统信俗  闽东端午走三桥(福安信俗的“奇葩”)" />
晓阳端午走三桥——金桥



http://s14/mw690/001sOednzy77O8ZPePjdd&690 闽东端午走三桥(福安信俗的“奇葩”)" TITLE="民间传统信俗  闽东端午走三桥(福安信俗的“奇葩”)" />
http://s13/bmiddle/001sOednzy77O9F9Kfa8c&690 闽东端午走三桥(福安信俗的“奇葩”)" TITLE="民间传统信俗  闽东端午走三桥(福安信俗的“奇葩”)" />

元宝烧灰堆成小山
 http://s11/bmiddle/001sOednzy77O9zN15oda&690 闽东端午走三桥(福安信俗的“奇葩”)" TITLE="民间传统信俗  闽东端午走三桥(福安信俗的“奇葩”)" />

秉香碟文祈福念经中
 
 http://s13/bmiddle/001sOednzy77O9D49d27c&690 闽东端午走三桥(福安信俗的“奇葩”)" TITLE="民间传统信俗  闽东端午走三桥(福安信俗的“奇葩”)" />

争相上香的信众

以下资料源于网络(作者: 叶其炎 叶信鸿):
    端午节是中华民族最重要的四大传统节日之一。人们知道这个节日的主要民俗是赛龙舟、吃粽子。然而另外一个并不广泛存在的重要民俗却鲜为人知。那就是端午节廊桥走桥民俗。这种极富有地域特色的楚民俗孑遗,如今并不多见了。

       虽然这种民俗活动目前并不是广泛分布整个闽东,主要分布在周宁,以及与周宁交界的周边邻县地区,如福安西部与北部山区的一些乡镇。寿宁的芹洋、下党乡南部有些地方。屏南有些乡镇。政和县东部。以及在周宁西北向与周宁不接壤的浙江庆元县等。呈现出以周宁为中心向周边辐射的地域分布特征。 

  在闽东北木拱廊桥的田野调查中得知几乎所有的周宁木拱廊桥都有端午走桥民俗。闽东北周宁一带是典型的山区地带,受河狭流浅用船少的限制,赛龙舟明显较少,走桥祭屈便凸显出来。现存居民绝大多都是晋末主要还是唐宋以来北方移民的后裔。走桥民俗是南北方多种民俗文化融合后在特定封闭的山区地带传承、变异的结果。在条件允许的情况下,人们更喜欢选择木拱廊桥是因为木拱廊桥中都供奉有神灵。既祭桥神也祭屈原。这种民俗活动的祭祀有明确的崇拜对象,是典型的信仰民俗。

     廊桥走桥活动前的准备工作:首先是在出发前一天晚上每个自然村有参加走桥活动的人,绝大多数是中老年妇女,也有少数老年男人;都会互相约定一下准备去走哪座桥。端午节清晨出发时也是以村为单位一起行动。一年走一座,一生中最好走七座,大多数人走四座,即父母桥、金桥、银桥、奈何桥。至少也要走三座,即金桥、银桥、奈何桥。每年所走之桥都有具体的象征指代。其次是置办供品。供神的物品:元宝纸钱、香、烛、鞭炮,有摆桥供的人还要准备一些斋菜,一般是木耳、香菇、笋干、黄花菜,豆干等五盘,或用馒头、米米时代替。现在人们多简单用水果一盘就行。还有投粽祭屈用的粽子两个,用彩色丝带将它们搁在一起。贯穿6枚硬币。还有走桥念经的人的经本,念经袋,干净的衣服,祈祷文。


      查阅历史文献时,笔者惊奇地发现,端午节走桥民俗在文献上完整的记载基本上可以说还没有。文献上所能看到的多是元宵节走桥与简单的端午节投粽祭屈民俗。目前研究端午节民俗活动的成果已经很多,但都没有完整地提出端午走桥民俗。其实端午节一开始所纪念的人物各地并不一致。早期北方、浙江、荆楚一带纪念的对象都不一样,大约到唐代随着屈原影响在全国被认可,才统一开始纪念屈原。南朝梁代吴均的《续齐谐记》第一次记录了完整的粽子源于纪念屈原传说。

    明朝《本草纲目》较早提到端午节投粽祭屈现象。从明朝的历史文献看,元宵走桥明朝已经比较流行。但各地的称呼又有区别:南京称“走桥”;江苏称“走三桥”;福建称“转三桥”;河南称“大观灯”或“消百病”;满族称“走百病”。到清朝还很流行。但都是讲元宵走桥。却没有讲端午走桥。就像木拱廊桥,文献没记载不等于就不存在。杨林著的《中华传统节日文化》只提到元宵节的走桥习俗。指出明谢肇在《五杂俎·天部二》提到闽中元宵节有走桥习俗,认为元宵节走桥习俗唐朝已有。

     《汉语大词典》中将走桥解释为“明代北方民俗,妇女在元宵或正月十六相率出游,以怯除百病。”。把走桥只限于明代北方,明显有误。其中没有提到端午走桥民俗。王景琳、徐匀主编的《中国民间信仰风俗辞典》中虽有“走桥”——“走百病”的记载,但讲的都是中国南北方的元霄节走桥,未提到端午节走桥。所以笔者查看了闽东的一些地方史料。就连目前都没有提到端午走桥端午走桥最盛行的周宁,从其最早的县志——修于民国初年的《周墩区志》讲到端午节时只是说“各家为角黍祭先祭祖”。

     20世纪90年代编的《周宁县志》中才提到端午节桥上投粽祭屈,只是简单提及东洋溪一带群众端午节有到桥上丢粽子,一悼念爱国诗人屈原,内容仍然不完整。20世纪90年代林国平老师主编的《福建省志.民俗志》中有提及莆田、福州、福清的元宵走桥。在介绍福建端午节的民俗活动,虽没有明确提到端午走桥活动,但有提到福建端午节投粽祭屈祭以粽祭祖的习俗。在2008年1月由“民族传统节日与国家法定假日”课题组编写出版的《中国节典——四大传统节日》一书也没有提及端午走桥的民俗。以上文献虽没有完整提及端午走桥,但我们可以看到其源头的影子。可见端午走桥民俗是南北方元宵与端午多种民俗文化融合、衍化的结果。可以说端午走桥民俗已长期被历史所忽视。从这种民俗现存的内容可以看出。 
   
  三、以周宁登龙桥与政和水弄桥为例的端午节廊桥走桥信仰民俗 
   
  本人现以在闽东北田野调查中所见所闻的周宁七步乡登龙桥和与周宁交界的政和镇前镇水弄桥的端午廊桥走桥民俗为例,来描述这种信仰民俗事象的内容并揭示其意义。周宁登龙桥是一座木拱廊桥,座落于周宁八蒲村下游。廊桥上神龛主祀观音,配祀真武帝、土地神。桥头还有一个小庙,庙内供奉本地黄拓主、孔子、虎马将军。座落在政和镇前上梨洋村下游的水弄桥。是座木平廊桥。桥上主祀观音,配祀东平尊王。在当地人观念里,它象征阴间的奈何桥——是走桥活动中至少必走的金桥、银桥、奈何桥三座桥之一。每年端午节这两桥的走桥民俗都很热闹。 
  廊桥走桥活动的时间与组织:在不同的县域还是有一些差别的,周宁、屏南、政和一带一般在五月初五,庆元在五月初六走。一般农村的集体仪式活动有是有组织的,而走桥信仰民俗却是无组织状态下显示有组织性。因为整个活动没有人在发挥核心组织作用,但长期以来人们遵循了约定俗成的习惯,整个活动又显示出有序状态。如果有请道士在桥上做仪式活动,则需要有为首的人到有参加走桥的村落要求信众自愿募捐。即使钱数不足,也由为首者先垫付,再募捐。据当地人介绍,这种仪式活动现在已很少做。

  廊桥走桥活动前的准备工作:首先是在出发前一天晚上每个自然村有参加走桥活动的人,绝大多数是中老年妇女,也有少数老年男人;都会互相约定一下准备去走哪座桥。端午节清晨出发时也是以村为单位一起行动。一年走一座,一生中最好走七座,大多数人走四座,即父母桥、金桥、银桥、奈何桥。至少也要走三座,即金桥、银桥、奈何桥。每年所走之桥都有具体的象征指代。其次是置办供品。供神的物品:元宝纸钱、香、烛、鞭炮,有摆桥供的人还要准备一些斋菜,一般是木耳、香菇、笋干、黄花菜,豆干等五盘,或用馒头、米米时代替。现在人们多简单用水果一盘就行。还有投粽祭屈用的粽子两个,用彩色丝带将它们搁在一起。贯穿6枚硬币。还有走桥念经的人的经本,念经袋,干净的衣服,祈祷文。 
民间传统信俗 <wbr> <wbr>闽东端午走三桥(福安信俗的“奇葩”)  
廊桥走桥信仰民俗仪式有以下几道程序: 

 1.摆供品祭祀神明:走桥活动的开展没有统一进行,所以没有严格的终始时间与严密组织程序。早晨也没有固定的开始时间。许多村落的人并不是同时到桥。早来的人早开始,晚来的人后加入。除了桥上有做仪式的时候,活动的开展都是以个体为单位进行。信众以中老年妇女居多,也有老年男人。早上五点多就有人到桥,先将带来的供品摆放在桥中神龛前的供桌上供奉桥上神灵。并上香祭拜、燃烛、焚烧元宝纸钱。政和水弄桥没有摆斋菜供品,信众摆在供桌上只有香、烛。还有在两边桥头烧元宝纸钱。


    桥头庙的神灵也未受冷落。如登龙桥头庙的神灵也会同时享受信众的香火祭拜。走桥念经者中,信佛的在俗居士占相当大比例,笔者在政和水弄桥看到大多数信众胸前挂的都是佛教的念经袋,证实这一判断。廊桥上护桥又渡人的观音理所当然地成了人们主祀的神灵。登龙桥与水弄桥都主祀观音。来走桥的人未必都信佛或会念经信佛,也有信道教或民间信仰者。民间信仰者是占多数。

    不管哪一类信仰的信众(基督、天主教除外),观音均能满足绝大多数信众的需求。从神灵功能上看观音除满足人们镇水护桥需求外,还能满足山区农业经济驱动下的人们的祈子、怯病、祈福禳灾等需求。也可说主要是生育女神信仰。闽东廊桥主祀神基本是观音与临水夫人。配祀的神灵与桥头庙的神灵还能满足信众其它方面的需求。走桥民俗中,廊桥上的神灵功能从一个侧面放映了地域性民间信仰的特征。


 2.走桥、祈祷、念经:祭拜完神明,通常到上午11点左右即开始走桥、祈祷、念经。实际上这些活动是穿插重复进行。没有严格的先后顺序,也有人祭拜完神明就开始走桥念经。走桥一开始同时也伴随着祈祷、念经。即使不会念经,但总会祈祷,可以跟在会念经的人的背后走。出声或默念自己来走桥的心愿,有现实生存中的愿望,也有对死后灵魂顺利过桥的祈求。因为在普通民众的民间信仰观念中人死后灵魂都要过阴间奈何桥。一般来说,走桥目的主要是为了死后能顺利通过阴间的金、银、奈何桥。走桥有俗传规矩:走桥时,不能只走到半中间就回头,要走透头尾两边桥头。从一边桥头走到另一边桥头,一座桥总共要走七周。桥内走时要绕桥两边走。


     显然这暗示着能顺利过阴间之桥。而且,人们常用现实中的廊桥象征阴间的金、银、奈何桥。例如政和镇前一带坂头花桥象征金桥,富垅桥象征银桥,水弄桥象征奈何桥。祈祷是向神明祷告以祈福,包括现实生活中人的各种愿望——健康、平安、升官、发财、祈子、功名等。笔者有幸在政和水弄桥上拍到所谓的“依据”与“祷文”。走桥的人相当一部分会念经,会念经的人多数信佛。所念的经文有《观音经》、《过桥经》等。《过桥经》一定要念,其余随个人喜好而选择。笔者在政和水弄桥拍到一本《走桥经》,具体包括“午时点香经”、“正堂拜佛经”、“十个修行经”等四十多种经。

     念经在走桥活动中持续的时间最长,通常持续到下午四、五点,直到活动结束。周宁念经者几乎是妇女,政和男性也有相当一部分。如果有做仪式,则请道士做道场。可见佛、道、民间信仰都渗入这种信仰空间,发挥了各自的作用。走桥民俗活动中有明确的信仰目的,既包含了现世生活中对神灵的祈求,更体现了在灵魂观念主导下对来生的初级期盼。是典型的民间信仰在行为上的体现。 

  3.投粽祭屈:近午时(11点至1点之间)便开始投粽祭屈活动。投粽的地点是在廊桥朝上游的开窗处。两个粽子已用彩丝带捆好。彩带上贯穿着六枚钱币。投粽前用一边手提住系着粽子的彩带,并将手伸出廊桥窗外河流上方,一边念经:一个粽子一个装。一个粽子落溪中。一头粽,一头钱。给你扔粽保家运,祝我子孙男女油麻福贵福寿长。念后即可将粽子扔到桥下。以前,粮食紧缺。投粽后常有很多人去拣桥下的粽子。

      现在人们的生活水平提高了,桥下粽子则没人拣。时代的变迁,物质生活水平的提高,带来人观念的变化与民俗的变异。当问及普通信众投粽祭谁时,信众还能模糊地说出是以前一位投水的爱国官吏——屈原神。可见流风所及,虽历经沧桑,端午节投粽祭屈这种楚民俗之影响依然深远。屈原不仅衍化为水神被民间认可并广为流传。而且作为爱国官员的象征,虽愈千年,人们的祭奠热情仍未衰减。可见爱国精神具有的永恒魅力。投粽祭屈是端午走桥民俗中属于民间俗信的精华。对弘扬民间爱国精神有不可低估的作用。总之,投粽祭屈是整个端午节走桥民俗最值得称道的主题。祭屈不仅是中国端午民俗的核心主题,也是中国端午民俗长久不衰的精神信仰源泉。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