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转载】闽东教区(原福宁教区)教堂

标签:
闽东教堂杂谈 |
分类: 行行摄摄 |
闽东地处中国东南沿海,是天主教传入福建较早的地区之一,早在明末西班牙的传教士就把福音的种子播种在这片热土之上。
公元1631年(明.崇祯四年),马尼拉道明会玫瑰省派遣意大利籍传教士高琦(An
gelus)等11人经台湾抵厦门进入福州,同年6月来到福安,随即在城关(溪东)利用民房改建一座教堂,作为开始传教的活动据点,开创了道明会在闽东的传教事业。
1633年(明.崇祯六年)道明会士黎玉范(P·J·B·Demrales,O·P·)和意大利籍方济各会士利安当(P·Antonioa
Sta·Maria·O·F·M·一称安多尼) 到福安罗江一带传教,为18岁的外教青年罗文藻施洗,罗文藻后来加入道明会,1654年(清.顺治十一年)晋铎,成为天主教第一位中国籍神父,1674年(清.康熙十三年)被教宗任命为南京教区主教,1685年祝圣,成为第一位中国籍主教。
闽东历史上是福建天主教的活动中心,特别是道明会传教士在中国的传教中心。圣方济格.嘉彼来( S.Franciscus de
Capillas 1607-1648即刘方济格 ,西班牙人)司铎、圣桑实.伯多禄(S. Patrus.sanz
O.P.1680-1747
即白主教,西班牙人)主教等殉道者用自己的热血浇灌了这片葡萄园,经过多次教难的考验教会在这里得到了发展,至今有380多年的历史。
1696年(清.康熙三十五年),罗马教廷决定在中国设立9个宗座代牧区,福建代牧区(1696-1884)位列9区之首。第一任主教巴禄(即方济格.哇
罗Franciscus.varu1680-1684年在位),把公署设立在福安的穆阳,管理全省及浙、赣等地的教务。其后的近200年之久,福建代牧区
的公署都设在闽东境内。1884年由李亨迪(Tami.gentili)主教从福安顶头迁往福州后,改为福建北教区(1884-1928);1926年5
月再从福建北教区(后改为福州教区)分出福宁教区,第一任主教是赵炳文(Theodours.labardor西班牙人),主教公署设在宁德三都澳,创办
了罗江公教学院、三都道明女修院、溪填真福方济格学校等强化了教会的影响。1946年4月教廷宣布中国建立圣统制,赵炳文升为福州教区总主教。1948年
牛会卿接管福宁教区,他是闽东天主教的第一位中国籍主教,这就是闽东教区的历史沿革。
历
史上其活动场所分布于福安、宁德、霞浦、柘荣、福鼎、五个县(市)。现有堂所89座,其中本堂(教堂)32座,行教堂(圣堂)51座,行教公所(小圣
堂)6座;此外,还有安老院(敬老院)10所。信教聚集地,影响较大的教堂有24处,最早建的教堂有福安城关本堂(1631年)、溪东本堂(1631
年)、康厝本堂(1640年)、宁德岚口本堂(1640年)、岐头本堂(1770年);其余19座教堂皆为1880年以后相继建筑的,它是福安的建柄、穆
阳、留洋、溪填、双峰、西隐、罗江、赛岐、顶头、下邳、六屿、外塘,宁德城关、贵岐、三都,霞浦城关、沙江,福鼎前岐(照兰),柘荣城关。此外,还有古田
城关本堂(现属福州教区管辖)。
不过闽
东在中国天主教的历史中也有消极的一面。这个教会在清代的百年“中国礼仪之争”对中国的传教事业带来负面的影响,其争端的发起地在中国南方和福建,主要在
闽东,教廷的代表来华在福安顶头设临时法庭,开庭判定中国礼仪和教会礼仪之不相容的内容,其结果是坚持中国礼仪可行的耶稣会传教士败诉,离开了中国;反对
中国礼仪可行的道明会和其他修会的传教士却被朝廷驱逐出境,清廷遂于1720年下达禁教令。从此中国社会开始了长达120年的“四朝禁教时期”,中国的传
教事业受到了严重的打击。
天主教福宁教区
历史
历任主教
天主教福宁教区 | |
Dioecesis Funimensis | |
基本资料 | |
教座位置 | 中国福建省宁德市 |
管辖范围 | 宁德市 |
所属教省 | 福州 |
创设时间 | 1923年 |
首长职衔 | 主教 |
各级教务首长 | |
教区主教/首长 |
黄守城(非官方) |
市县:宁德
地址:福建福安市赛岐经济开发区罗江外巷
邮码:355002
主管:
电话:0593-6965893
道路:
描述:此堂是在原明清时期的老教堂基础上,于上世纪九十年代重建的,为仿歌德式风格的现代建筑。可容纳4000人。
天主教福建教区划分及其首长接替
编号 |
主教 名称 |
委任 时间 |
去世 时间 |
委任 教宗 |
管辖地域及历史事略 |
备 注 |
1 |
哲拉德 |
1313 |
1318 |
克莱门五世 |
泉州首任主教 |
|
2 |
斐莱格林 |
1318 |
1322 |
若望廿二世 |
第二任主教 |
|
3 |
安德鲁 |
1322 |
1332 |
若望廿二世 |
第三任主教 |
|
4 |
佛罗伦斯 |
1332 |
1362 |
若望廿二世 |
第四任主教 |
|
5 |
1533 |
克莱门七世 |
印度果阿成立主教区,兼管中国教会,但当时国内无教士 |
|||
6 |
贾耐劳 |
1566 |
比约五世 |
明嘉靖四十五年,贾耐劳受命治理中国和日本教务。 |
||
7 |
贾耐劳 |
1568 |
1581 |
比约五世 |
贾耐劳来澳门治理教务。 |
|
8 |
贾耐劳 |
1576 |
额我略十三 |
澳门成立主教区,中国、安南及日本归其管辖。 |
||
9 |
郎主教 |
1659 |
亚力山大七世 |
东京(安南)及交趾成立代牧区,郎主教任代牧,兼管浙、赣、闽、粤等省教务。 |
||
10 |
巴禄 |
1680 |
1684 |
英诺森十一 |
成立福建代牧区,巴禄(陆方济)任代牧;于 1684年1月14日抵福建,兼管浙、赣、鄂、川、滨、黔等省教务。 |
1684 年10月29日去世于穆阳 |
11 |
闰当 |
1684 |
英诺森十一 |
巴禄生前任命闰当署理闽、浙、赣、湘四省教务; 1687年宗座正式任命为代牧。 |
1706 被逐出境,1730逝世。 |
|
12 |
马兰多 |
1708 |
1732 |
克莱门十一 |
代理福建教务,主教府设在福安溪东天主堂内。 |
|
13 |
白主教 |
1732 |
1747 |
克莱门十二 |
任福建代牧, 1747年五月廿六日致命于福州西门。 |
1893 年列真福 |
14 |
德方济 |
1748 |
1748 |
本笃十四世 |
委任状于同年九月廿六日到福州,在鞋底寄往监狱;十月致命于福州牢狱中。 |
|
15 |
方主教 |
1753 |
1778 |
本笃十四世 |
任福建代牧 |
|
16 |
郭主教 |
1781 |
1812 |
比约六世 |
任福建代牧 |
|
17 |
罗主教 |
1812 |
1848 |
比约七世 |
任福建代牧 |
|
18 |
高主教 |
1849 |
1883 |
比约九世 |
任福建代牧 |
|
19 |
李亨的 |
1868 |
1888 |
比约九世 |
升福建辅理主教,曾参加梵一大会议, 1868年在福安顶头祝圣,成为福建最后一位代牧。 |
|
20 |
苏玛素 |
1884 |
1911 |
良十三世 |
修会由福安溪填搬迁福州,先设沃尾巷,后迁泛船浦。 1884年于福州祝圣为主教;主教公署于1885年由福安迁福州。 |
|
21 |
宋金铃 |
1911 |
1941 |
比约第十世 |
宋公由汀州教区选出, 1912年在安南祝圣为主教。 |
葬在泛船浦圣堂 |
22 |
明代理 |
1941 |
比约十二世 |
四年来福州缺席,由道明会长明代理至圣统制成立。 |
||
23 |
赵炳文 |
1946 |
比约十二世 |
1946 年四月十一日成立圣统,赵主教原为福宁教区主教;1962年代表福州教区出席梵二会议;1980年逝世于台湾。 |
||
24 |
郑代理 |
1950 |
比约十二世 |
赵总主教于 1950年离境前,委郑长诚为福州教区代理;1954年郑被捕入狱判处无期徒刑。 |
||
25 |
叶而适 |
1976 |
保禄六世 |
原总主教于 1976年委叶公为福州教区代理,兼管福宁、厦门、汀州等教务;1984年被祝圣为总主教。 |
1992 年正月二十日逝世。 |
|
26 |
杨树道 |
1992 年 |
若望保禄二世 |
叶主教逝世前委杨公代理, 1987年杨公被祝圣为主教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