邵大伯是笔者同事的父亲,一位勤劳本分的退休工人,老伴早些年已经驾鹤归西。由于同事也是近60的人了,加之平时工作岗位确实离不开,邵大伯便住进了市内一家条件还算不错的养老院。就这样,邵大伯在这里一住就是数年,直到前不久平静地离世。
接受两天亲朋好友的悼念之后,第三天一大早,笔者便再次来到同事家中帮助料理邵大伯的后事,既协调车辆,又与前来帮忙的其他同事一起,将堆满小区内的花圈挽联装进卡车,然后用绳子固定牢靠。一切准备就绪,车队穿过再次苏醒的闹市,前往市郊殡仪馆送邵大伯最后一程。
对于本市的这座殡仪馆,笔者并不陌生,曾经多次参加过其他同事朋友的告别仪式,但都是三鞠躬之后便先行离开,后续事情基本上用不着帮忙,因此也很少到过墓地。可是这次不同,待同事捧回邵大伯的骨灰盒后,笔者跟随其他人一起,驱车来到了距离殡仪馆不远处的公墓区,走进邵大伯的新家——同事花约2.8万元购买的一兀墓穴。
前后用了大约1小时的时间,比较繁琐的下葬仪式结束。公墓司仪人员将最后一抹水泥砌在骨灰盒边的缝隙里,然后盖上大理石墓盖,所有人员向邵大伯垂首默哀。就这样,一位历经了84个春秋的老人,安详地走完了既有风雨坎坷,又有几多欢乐的一生。
在等待邵大伯下葬的间隙,笔者由远及近地环视着这个规模比较宏大的公墓群。远处,散发着雾气的云层,将已经偏西的阳光遮蔽得有些昏暗,满山遍野的松柏林,像是一幅巨大的委婉简约的水墨画卷,隐隐绰绰地绵延到两山之谷;近处,一排排林立灰暗的墓碑上,“父母大人安息”、“养育之情,恩重如山”等等工笔楷书,渲染了墓地的悲凉气氛,不自觉地将现实中的每一个人引入对亲人的无限怀念和对人生观价值观的深深反省之中。
当笔者再次凝望邵大伯的那兀尚未立碑的墓穴时,心情格外凄凉和沉重。应当说,邵大伯虽然是默默无闻的普通工人,可是他却以其自己的勤劳和纯朴品质,安然地走完了看似平凡其实非常伟大的一生,还将自己的女儿培养成为一名德高望重的地厅级纪委书记,她就是刚刚退休的笔者的老上司。
从事纪检工作以来,笔者更多的是参与对领导干部的廉洁教育,也曾协助领导组织处级以上领导干部到地方法院旁听贪污受贿等职务犯罪案件的审理,到监狱接受警示教育等等。然而,笔者任何时候也绝对不敢说,此举收到了多么大多么好的实效。而当笔者每次参加同事朋友的告别仪式之后,特别是亲历一个人最后的骨灰被安放到墓穴的全过程之后,竟然一次次地生发出这样的感慨:火葬场、墓地不就是生动且极具震撼力的廉洁教育基地吗?尤其是对领导干部来讲,想没想过,将来自己能够像邵大伯那样,干干净净而来,又无牵无挂而去吗?
此时,笔者又不由自主地想起了贯穿《红楼梦》主线的《好了歌》:世人都晓神仙好,惟有功名忘不了;古今将相在何方?荒冢一堆草没了!世人都晓神仙好,只有金银忘不了;终朝只恨聚无多,及到多时眼闭了……
谨以此文与各位领导干部共鉴。祈愿所有领导干部,将来都能像邵大伯那样,最终给自己的人生画上一个无怨无悔的句号。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