偶然间,笔者从2009年09月04日《文学报》上看到了这样一则消息:余秋雨先生今年8月18日在上海市文联“海上文化论坛”上纵论“中国文化形态”时特别强调,中国文化有很多毛病,其中之一就是不在乎实证,中国人特别喜欢听谣言,而且通过中国文化的方式你找不到辟谣的程序,这是一个严肃的文化问题。
如果单纯地讲文化问题,笔者实在不敢在余先生面前班门弄斧,仅其随便拿出《文化苦旅》、《戏剧理论史稿》、《戏剧审美心理学》等专著来,就可足以唬倒不知多少仰慕者。说实话,笔者也是一直很敬佩余先生的学识的。可是如果讲“中国文化”问题,而且假如真的像余先生将“中国人特喜欢听谣言”概括为一种文化形态的话,那么笔者真的不敢苟同。其原因不仅笔者要为“中国人”、也为自己讨回公道,而且应该还“中国文化”以本来面目,“特喜欢听谣言”的并不是“中国人”,只能说“中国人”中的某些人,请余先生千万不要混淆了这个逻辑概念,更不要以文化人的身份对“中国文化”的内涵妄加框定。
当然,对于学术问题,尤其是对于“中国文化”这个本来就大得几乎不着边际的问题进行探讨,谁都可以充分发表自己的高见,正所谓“仁者见仁,智者见智”。还是在大学时期,笔者曾经接触过不少国学巨擘,涉猎过一些中西文化,感觉到中西文化的共同特点,就是既有闪光点,也有糟粕处,绝不能带着偏颇之心去解读中国文化。否则,就会犯方法论和认识论方面的错误,容易辱没光耀千秋的中国文化。
从余先生对“中国文化”存在的“毛病”分析看,笔者觉得余先生有意无意间混淆了“中国文化”与国民劣根性二者之间的概念。对于国民“劣根性”的描述和批判,笔者以为有两位大师很具代表性。一位是中国当代著名学者、文学家、语言学家林语堂先生,他对国民劣根性的描述主要反映在其杂文集《中国人》中,该书通过一些寓言故事从不同侧面抨击了某些“中国人”处世圆滑、明哲保身等等“毛病”;另一位是被誉为“民族魂”、中国现代伟大的文学家、思想家、革命家,中国现代文学的奠基人鲁迅,他对国民劣根性的描述和批判集中在《药》、《阿Q正传》等作品里,入木三分地刻画了个别“中国人”任人宰割而麻木不仁,用精神胜利法麻痹自己等。当然,国民劣根性的表现可以列举很多,但作为名冠中西的学者,余先生就不能武断地将国民的劣根性说成是“中国文化”了。
是余先生真的没有梳理清楚“中国人特喜欢听谣言”和“中国文化”之间的逻辑关系?笔者妄猜,这恐怕是余先生故意饰演的一出“王顾左右而言他”的脱身术罢了。也就是说,余先生原本并没有将“中国人特喜欢听谣言”提炼到“中国文化”的高度和境界的意思,只是因为自从“捐款门”被曝以来,着实让这位昔日备受推崇的文化人深陷舆论讨伐的囹圄而憋闷得近于窒息,于是拿“中国人特喜欢听谣言”说事,从侧面反击那些质疑自己“假捐款”的“中国人”以及“特喜欢听谣言”的“中国人”,以释放自己多日来的愤懑和抑郁。不然,在“中国文化”宝库中为何凭空添加了由余先生塞进的“中国人特喜欢听谣言”这团败絮呢?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