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看《金牌调解》“伸手要房的儿子”有感

(2013-11-14 09:34:34)
标签:

随意的走

休闲

昨晚为了看了《金牌调解》“伸手要房的儿子”第三期,睡得晚了。

这个节目时间比较晚,10点以后,本不适合我这个第二天必须早早从深沉的睡梦中勉强爬起来的人。但这是个好节目,尤其喜欢里面聪明睿智的调解人和温柔善解人意的主持人,调解团队也非常棒,能给人很多思路。

这个节目在法律之外,以人性和理性和的分析来处理和调解各种矛盾,在无形之中挽救了很多人的家庭和感情,也平息了很多纠纷,产生了很大的社会价值。

可能《金牌调解》调解的不仅仅是家庭矛盾,因为我没有全看。但我想,可能还是家庭的事情更多些。家庭矛盾上法庭不好看,有些也和经济、法律无关,却可能可能导致亲情离散,两败俱伤。虽然上电视也不好看,但却是冲着最终和解的目的而去的,这是一个美好的愿望。

我一直相信:每个家庭处理好了,社会将会和谐很多。

以我看得这么多期节目,并非都能调解成功,但成功是大多数。有些矛盾可能必须用一定的条文暂时平息,在矛盾的激化的进程中给了双方一定的参考和缓冲。

看“伸手要房的儿子”,事关家庭教育,特别是这个“儿子”相当奇葩。他话语温柔,简直有点娘娘腔,却能言善辩;他有一定的文化程度和素质,语言表达流畅,用词谨慎,却咄咄逼人;他懂得在什么情况下克制,知道怎么用衣着来体现礼节,却做着不合礼节的事情。这样一个孩子,让人奇怪怎么可能变成一个打骂父母、逼着父亲要房子的孩子。

看完整个节目,我似乎有了一点眉目。

看似矛盾的起因是父亲承诺给儿子买房,却在房产证上没有写儿子的名字,但问题的根源却远不至此。

用胡剑云总结的话来说,他的父母和中国绝大多数父母一样,都是用自己习惯的方式来教育孩子,但当事人小张却是一个很调皮的小孩儿。当这样的小孩儿碰到这样传统型父母,很容易产生矛盾。他们之间缺少的正是理解和爱。

当他调皮捣蛋的时候,他的父母是用简单粗暴的方式来对待的,当他想创业的时候,他的父母也是用简单的方式回绝的,这都给他的心灵带来创伤。随着更多矛盾的暴发和积压,他越来越没有安全感,他觉得父母不爱他,也没有人喜欢他。

在当今社会畸变的婚恋观中,无房、无车,就意味着没人和他结婚。没有工作,更没有钱,让他更担心自己怎么生存。当父亲承诺给他买一套房子的时候,他全部的希望便都寄托在房子上了。可当父亲出尔反尔没有在房产证上写下他的名字的时候,希望和安全感一下子全部破灭。

他怕父母不高兴的时候会把他赶出家门,让他无家可归,所以他的要求似乎仅仅要求父母把房子给他,在房产证上写上他的名字。

按说他是家里的独子,父母的房产不管写不写他的名字,他都是名正言顺的继承者,他不应该有此担心。可他和父母的矛盾让他觉得房子有可能不是他的,他的父母随时可能因为不喜欢他而把房子送给别人。这个担心不无道理,现在已经有很多老人因为孩子不孝把房产传给他人的事例。

前两场的调解相当困难。他不可避免地要面对观察员的批评。他一再要求父母对他的态度,自己却对父母毫无礼貌和分寸。当观察员批评他不应该这样和父母说话的时候,他觉得大家都向着他的父母,却没人理解他,一时愤然离席。

面对这样的孩子,可能很多人的第一反应就是:他是父母教育失败的恶果。但没人更多的批评父母,说他们自作自受。也许面对结果,解决问题才是最主要的,任何纠缠和批评过去已经于事无补。

现场的观察员来自各行各业,也不是固定的人员。但他们的思维明显起了很大的作用。

有人把他劝回来,让他坚强面对,有人到场下做他的工作,也有心理咨询师对他做心理调节。

观察员告诉他,只有强大的人才能给予他人,而不是向他人索取,支持他靠自己的努力打开一片天地。这是一向不自信的他无法想象的。

我觉得其中一位观察员的劝说也起了很重要的作用,当小张再次返场的时候,明显感觉到了不同。

她告诉小张,父母是可以给你提供好处的人,你应该对他们好,他们才会对你好。

看上去没有提什么孝道,更像在说利益。但这话是那么容易懂,那么容易让他接受。

接下来的调解,我看到小张急速的转变。面对心理咨询师的测试,他也顺利的完成,当他念那张给他准备好的信的时候,他没有因感动而哭泣,却是脸上浮现出笑容。

他读完信,态度180度大转弯,竟然走向妈妈,给了她一个拥抱。妈妈明显被惊吓到了,不能马上从刚才的对立和冰冷态度里回转过来,她不敢相信这是真的。

他们的调解没有用一字文书,也没有最终按小张的要求,让父亲答应在房产证上写他的名字。

他拉起母亲的手一起走下场。

观察员们感到这场调解的压力很大,有希望,却希望不大。

节目过去两周后,节目组回访了小张的家庭。他依然穿戴整齐,戴着墨镜。但他和妈妈已经笑脸相对,他还给妈妈端来他煲的汤。

希望这个年轻人孝顺父母不是图父母的房子和回报,但即使图也是个美好的交换吧,我们更希望他能真正懂得自立自强,而去开创一个属于自己的新生活。 

看完节目,我想起看过的一篇文章,里面有句话叫“慈母养骄儿”,不管是骄气,还是骄横,我觉得这话都对。

我想起自己和儿子。他已经13岁了,每天往水壶里灌水还是我在帮他做,午睡还是我喊醒他,这些都会让孩子产生依赖。这些事情他已经可以自己做了,我不应该再帮他。

有了这个想法,我决定从明天开始就不再帮他灌水,午睡由他自己定铃起床。

改变也许是很小的一点,但能不能帮他独立,坚强,可能就从这一点开始。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