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签:
日月星集旧楼杂谈 |
分类: 小时候大家写的 |
再见故园
作者:CLY
离别附中20年后才再次踏进校园,除了校门没变,其他的一切都已陌生的新鲜了。很多往事浮现脑海,也许就是这些往事才使我对学校有份特殊的情感。
1980年我从几万名小学生中考进附中初中,入学教育课张子彬书记讲的慷慨激昂,印象尤深的是他讲到少共独立师的战斗精神。他在我们心里树立了极强的自豪感和使命感,尚不十分懂事的我们觉得自己肩负着未来的使命,从那天起我们天天都把吉林师大附中的校徽骄傲地戴在胸前。
那时正是附中转型期,初中是优中选优,高中是20个班的混乱状态,校园内则在建新楼,我们初一全体在动物园西墙外的师大一教上课一年。破旧的教室,木制的黑板,丝毫没有减低我们的热情,午休在师大校园近距离地观察大学生活好像我们也成为了大学的一员,更加深了走进象牙塔的企盼。师大小小的人工湖在我们眼里是美丽的圣地,我还在那里救过掉进冰湖里的同桌。
回到新建的教学楼,才真正融入到附中生活,受到附中精神的熏染。那时全国青年的偶像是张海迪,附中同学的榜样是邢以宁的姐姐。我第一次面对附中期刊阅览室的时候,就象探险者找到了所罗门王的宝藏,学校图书馆每周还可以借3本书回家,我如逢甘霖地拼命读书,读四大名著,读莎士比亚,读张贤亮、张承志、方方、丛维熙的小说,以致耽误了学习。不过我对这更像大学学习方式的读书生活决不后悔,也许这才是学习的真谛。
当年附中的社会实践课是带着时代的烙印学工、学农,在今天的人们看来似乎可笑和不可理解,但回首的时候我觉得对了解社会和塑造人格是十分有益的。每学期一周的时间,很多同学在工厂学会简单的车钳洗刨技术,在农场学会插秧锄草。我还记得午休时与好友躺在水渠边的柳荫下,闻流水潺潺,听蝉鸣哇叫,仿佛陶醉于仙境,多年后我才知道这就是寻找精神家园的哲学冲动。
那时全国有13所重点中学,东北只有附中一家,自豪感激励着学生们,有一本13校编的《作文通讯》,傅辉的文章常在上面发表。有一年学校文艺汇演,《希望的田野上》正是流行歌曲,众多演唱的同学中最高音是王晓甦。体育场上的跳高明星是徐凯宏,因为王晓秋还没出现。附中生活是快乐的,以至于我陶醉于这种快乐,最喜欢音乐课,学会的名曲《清流》《摇篮曲》和《桑塔露琪亚》至今还常常吟唱。
高中就变得紧张了,紧张中也有浪漫。那时校园南面还有一片绿地,秋天鲜花繁盛,常有同学相约黄昏。文科班太大了孤单的在实验室里生存,对同学来说最好的莫过于冬暖夏凉,对老师最方便的是讲台有水池,随时洗去满手的粉笔灰。课间操在自由大路的人行道上每天向路人表演,嘻嘻哈哈十分快乐。晚餐在门卫处打玉米粥和咸菜条,那时觉得十分香甜。晚上8点多放学,一群同学沿同志街或人民大街骑自行车狂奔,那种自由与惬意与孔子携弟子沐浴归来的快乐理想不是异曲同工吗?
如今的故园,就旧楼加高又装修,早已面目全非,南面的旧楼已拆掉重建了图书馆,初中搬到了明珠小区,高一新建了校区,附中在成长,我们也在成长,今日的校园更现代化,但我更喜欢记忆中有绿地有鲜花的校园,因为那里有我们最美好的青春年华。
我们一直因为做一名附中的学生而自豪,我们努力的目标是让附中因我们这些学生而骄傲,故园变迁,感情永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