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慢慢地、慢慢地了解到,所谓父女母子一场,只不过意味着,你和他的缘分就是今生今世不断地在目送他的背影渐行渐远。你站立在小路的这一端,看着他逐渐消失在小路转弯的地方,而且,他用背影默默告诉你:不必追。
——龙应台《目送》
在人潮涌动的站台,我望着她快速挤入人群,上车,刷卡,找座。虽然,我眼中呈现出的只是她因站不稳而慌张的左顾右盼,但我在等待那么一刻,她抬起头,冲我微笑。两个人默契的挥手告别,等着她的车渐行渐远,我知道此刻她必定能安心远行。
我原本并不懂目送,只觉得还会再见,何必定要选择此时弄的生离死别。一次,串门结束,朋友送我出来,上了车,挥了挥手,车还未走,但朋友就已转身离去。望着他渐行渐远的背影,我有些失落,像受了委屈无处哭诉的孩子,强忍着伤痛却骗不了想哭的心。幸好,这孩子明白要捡起这些易被忽视的细节,像入水的金鱼一样轻抚清明的世界,不要留下遗憾。
每一次的情节总那么相似:车站,刷卡,找座,挥手,渐行渐远。每次的结局也注定是那么相似:我一个人望着远去的班车绝尘于道路转弯处方才离去。我所保证的是车上那个人在视线所及处还能看到送行者,然后心满意足的离去,或许兼带几许温暖。
从小我们就了解目送,但常常在需要时才能感觉到它的温度。当我刚上小学时,在乡村小路的转弯处,我回头定能看见一个身影站在远处,让他放心地招一招手,便迅速闪至侧旁,惊喜于终拜托了父母的监视。轻快的迈起脚步,风一样奔去那个足够我们闹腾的学校,和小鸟一样欢腾的少年会面。
后来的目送少了很多,从路头缩回了门头,后来,又从门头伸至站头。我们已经习惯了被目送,像吃饭要张口一样习惯。一扭头就忘记了站在身后的父母,忘记了夏天的炎热,忘记了回程的孤单。我们欢快的上路,留下一串串拒绝让孤独的父母在回程的路上慢慢习惯。
上了大学,我们获得了向往多年的自由。从此没有了目送,至少那些目送不再深情。暑假回家,探望了老是在电话中问我什么时候回来的母亲。临别,她站在家门口,看着大巴将自己盼望已久的儿子接走。只是,这次她的难过不再是孤单的。我望着渐渐缩小的人影消失在尘土飞扬的马路那头,才忆起这目送,且深情的说:久违了!
如今,站在这头的是我们,那头的却是我们挚爱的亲人或未来的子女。我不能保证他们感受到多少温情,但至少我们的心意已经送出。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