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2年后才记起的痛

标签:
随笔/感悟杂谈文化娱乐 |
http://s15/middle/4ff9c691g8fdd3c11454e&690
冯小刚一直想拍大片,但在我看来他从来没有成功过。他的叙述风格、画面表现力都不适合走大片的路。像这部《唐山大地震》一样,大背景下讲述小人物命运的跌宕起伏,我们怀着激动的心情,在略有失望的观赏中依然被打动。这就是冯小刚,用他细腻的镜头、省去常理的叙述表现着自己想要的,毫无疑问,冯小刚是很会讲故事的一个人。
时间能掩盖一切“深刻”。一如飘着大雪的冬季,刚刚留下的脚印很快就被覆盖,这覆盖犹如我对唐山大地震的印象,已经难以在脑海中追寻,更不用说去体会当年唐山人的酸楚。1976年7月28日唐山大地震,7.8级的地震让世界震惊。呼天喊地的声音、捶胸顿足的痛苦却在32年后的2008年才被人们感觉到,借着汶川大地震,那几块写有24万个名字的纪念墙才竖起。这呼天喊地竟走了32年才被听到、这捶胸顿足竟走了32年才被人们所注意。为什么我们总是在时间长河的尾端才开始感觉到当初遭遇时那种撕心裂肺的痛。
《唐山大地震》讲的不是地震,而是人情。方大强在危难时救了妻子李元妮,自己却被倒塌的房屋砸死。李元妮以一己之力养大了儿子,却在剩下的三十几年里一直单身。方凳的养父在妻子过世后心里也没能装得下第二个人。方凳为什么说她“不记得了”,是因为她被母亲的一句“救弟弟”所伤害,以至于对人情产生怀疑,因此在她怀孕后,她宁肯放弃大学也不愿选择堕胎,她不想像母亲伤害她一样伤害自己的孩子。相比这些因地震引发的余震,杨志对方凳的不负责却是多么的“没人情”。
所有的眼泪、所有的欢喜都来自这个“人情”,几十年了元妮在祭奠丈夫和女儿时不是一直在说回家的路线吗?人生最大的痛苦莫过于丧失亲人,最大的幸福也无非失而复得。电影《唐山大地震》抓住这一点,在地震发生后元妮在救儿子与救女儿间纠结、32年后母女相见云妮当场给女儿下跪等这些地方设下催泪弹。观众向被装了定时炸弹一样在特定的时间、特定的地点一同放声大哭。一如上文所述,人们哭的不是地震,而是人情。
像冯小刚其他的电影一样,音乐也是值得一提的。这次由李健谱写的这首电影主题曲《23秒,32年》在最无声处用最空灵的声音渲染了画面的伤感,成为电影情感表达的一个重要手段。回到导演冯小刚身上,相比过去的作品,《唐山大地震》唯一的亮点就在剪辑上,导演充分运用声音、画面将一个个画面流畅自然的衔接起来,让人们的大脑不自觉间跟着电影行走两个小时。但相比《天下无贼》、《非诚勿扰》等影片,《唐山大地震》并没有突破冯小刚的固有套路。这一点不仅能在画面的表演、声音的表现和故事的叙述中能找到,而且在植入式广告中也能发现。剑南春、中国工商银行、中国人寿等品牌的出现还是很容易被人们察觉到的。
如今《唐山大地震》票房已达6亿多,冯小刚自是欢喜不已。我不想谈这个电影的煽情手法、也不想谈《唐山大地震》和《山楂树之恋》哪个将去参加奥斯卡,但我还是得感谢冯小刚让我开始思考这个问题。32年留给唐山人的是余震,这余震穿越时间隧道被我们当代人所感受。看来人类是个健忘的物种,以至于常常好了伤疤忘了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