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南行(十五)
洛阳篇之唯有牡丹真国色

实际上品赏牡丹是到河南第二天的事,但我还是决定将她放在《河南行》最后一辑,以此作为“压轴好戏”。其实真正原因就是拍的太多,难以取舍,选来选去还是有这么多,没办法,只好让你
也感受一下啥叫审美疲劳吧。哈哈。
一走进神州牡丹园,第一感觉就是人头攒动,人山人海;第二就是花多、花美、花香。
同去的王主任也是个摄迷,原定在园内待一个小时,可咱俩一拍就拍了两个来小时,还有些意犹未尽的感觉。

是呀,洛阳牡丹是中国固有的特产花卉,有数千年的自然生长和两千多年的人工栽培历史。其花大、形美、色艳、香浓,为古今中外的人们所称颂,具有很高的观赏价值。可以说,它是中华民族文化和民俗学的组成部分之一,是中华民族文化完整机体的一个细胞,透过它,可以洞察中华民族文化的一般特征。

从河南回来,我查了有关资料,才发现牡丹文化的起源,若要从《诗经》算起,牡丹进入诗歌距今已经有3000多年的历史。秦汉时代以药用植物将牡丹记入《神农本草经》,牡丹便开始进入了药物学。南北朝时,北齐杨子华画牡丹,牡丹就已进入艺术领域。史书记载,隋炀帝在洛阳建西苑,诏天下进奇石花卉,易州进牡丹二十箱,植于西苑,自此,牡丹进入皇家园林,涉足园艺学。唐代,涌现出的牡丹诗如刘禹锡《赏牡丹》、李白《清平调》就写出了“云想衣裳花想容,春风拂槛露华浓”脍炙
人口的绝句。宋代开始,除牡丹诗词大量问世外,又出现了牡丹专著,诸如欧阳修的《洛阳牡丹记》、陆游的《天彭牡丹谱》、丘浚的《牡丹荣辱志》、张邦基的《陈州牡丹记》等。元姚遂有《序牡丹》,明人高濂有《牡丹花谱》、王象晋有《群芳谱》,薛凤翔有《亳州牡丹史》,清人汪灏有《广群芳谱》、苏毓眉有《曹南牡丹谱》、余鹏
的有《曹州牡丹谱》等。散见于历代种种杂著、文集中的牡丹诗词文斌,遍布民间花乡的牡丹传说故事,
以及雕塑、雕刻、绘画、音乐、戏剧、服饰、起居、食品等方面的牡丹文化现象,屡见不鲜。
牡丹文化是精神文明和物质文明的相结合产物,牡丹发展在盛世,太平盛世喜牡丹,牡丹文化也如此。
看见眼前一朵朵雍容华贵、香气袭人的牡丹,不禁让我想起了刘禹锡那脍炙人口的千古绝唱:“唯有牡丹真国色,花开时节动京城”。


















芯










(是多了一些吧,没办法,取舍两难,对不起,让你也跟着受累了。)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