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爪留大王洞

(2008-05-12 00:12:14)
标签:

枞阳

长安客

分类: 枞川河文艺

爪留大王洞

 

 

爪留大王洞
 
大凡景点,最易让人触景生情,刻字留诗自不可少。
尚未进入大王洞府,远远地,坐在车上,就见前面的大王水库里倒映出“华东第一洞”的牌匾。随行的汤导游介绍说,大王洞洞内外景致和深厚的文化底蕴使它被称作是“中国的洞中大王”。
盛名之下的大王洞如何呢?此前,我曾到过浮山的几个讲学洞,自以为比“井底之蛙”看到的那一块洞外天地要广阔很多。但对这个有着亿年历史、穿山而上的大王洞,却是平生头一遭游历。
初夏时节,在洞口能感受到丝丝寒意。入得洞中,节令、阴晴等概念就都一起抛在洞外。2200米、一个多小时的弯弯曲曲、明明暗暗,时间与空间交合得如此令人称绝。而出洞时刻在岩壁上的那一方文字,如同那一帘瀑布一样,让人眼前一亮,陡然使大王洞增色添光。
“洞户千年叫不开,白云无主自徘徊。只因种玉人归后,一闭春风待我来。”身居北宋官场的滕子京在任礼部员外郎时曾以审计监察官员身份到池州府督察政事,并游览了池州的山水名胜,写了不少诗文。这首大王洞的题诗应该就成于这段时间。当时他还没有被贬巴陵郡。暂时脱离了政务的羁绊,一身如闲云野鹤,纵情于山水之间,乐而忘返。更似一只期待春风早度、时运升迁的倦鸟,集储力量以便日后大展宏图。遒劲有力的篆书字体,显示了他为官为诗的坦荡、自然、自信。
正如景区是不同景点的组合,人生也是由无数个坐标点所组成。这些坐标点有没有规律可循?半个多世纪的风雨涅磐之后,青年苏轼发出了这样的疑问和感喟:人生到此何所似?应是飞鸿踏雪泥。雪上偶然留指爪,鸿飞哪复计东西。我不知道苏轼到没到过大王洞,也不知道他是否了解滕子京的这幅石刻。但二人的经历和诗作都一样为后人广为传扬。滕子京曾几起几落,契友范仲淹的一篇《岳阳楼记》,使他在被贬后擢升两次,功德两全,名噪后世。年轻的苏轼捧读这篇名篇,想必也是感慨良多。整个人生不仅具体的生活行无定踪,也充满了不可知,就像鸿雁在飞行过程中,偶一驻足雪上,留下印迹,而鸿飞雪化,一切又都不复存在。但是,面对生活这个多棱镜,他在诗的后四句中,又将人生比作是在艰难崎岖的山路上颠簸,是一种历练,一种经验,更是一种财富。虽然人生无常,但不应该放弃努力。在经过一番艰难困苦后,苏轼终于考取进士,实现了入仕为官的抱负。
爪留大王洞
我幼时曾熟读诗文,历代墨客骚人那力透纸背的文字中,不时闪着灵性的光芒。他们或有优美的文字,或有怀古的幽思,或有临民的热情,或有高尚的寄托。生命何其实在,又何其飘忽。一如洞中迎面吹来的阴风冷雨,扑到脸上时,明明劲寒彻骨;可它又匆匆吹过,飒飒的散到洞外的林中,到无际的天空中,渺无来因去果,纵骑着快马,也无处追寻。
我来的季节,与滕员外相左,正是春风荡漾,春花争妍,春鸟争鸣。种玉山庄犹在,只是种玉之人早已改行做了“卖玉”的生意人。那洞门口的几家店面,整日里为象我一样到此一游的倦客撑开笑脸。
千年之后,我站在滕子京的题诗前,嚼着雪泥指爪的诗句。后来的游人争着往前。一年一度的春风在洞口徘徊,白云在靠近山顶的天边慵懒的梳妆。无论极目鸟瞰,还是俯视管窥,只是不见古人。山涛阵阵,竹叶沙沙。牌刻依然,题诗永在。一千年水滴石穿,沧海桑田。已了、未了的热情和抱负,都已作雪泥指爪。于是我用涂鸦的笔,在电脑里另存下这行行摄摄的一页。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