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吾心于我即一王国” 托马斯·哈代《还乡》

分类: 悦读汇 |
http://s9/mw690/001sNkj3zy7koQ4dpfq78&690托马斯·哈代《还乡》" TITLE="“吾心于我即一王国” 托马斯·哈代《还乡》" />
1928年1月16日,伦敦的西敏寺大教堂外,人山人海;西敏寺内,哀乐阵阵,庄严肃穆,英国伟大的诗人和小说家托马斯·哈代的安葬仪式正在隆重举行。抬扶哈代灵柩的八个人中,除了英国首相和反对党领袖以外,全是当时英国文坛上最有名望的精英,英国皇室也专门派代表参加葬礼。从此,这位杰出的英国诗人和小说家就宁静地长眠在西敏寺的“诗人之角”。自从1870年安葬小说家狄更斯,1892年安葬诗人丁尼生以来,哈代还是第一位获此殊荣的作家。同时,为了纪念这位从多塞特乡间升起的文学巨星,人们还把他的心脏安葬在诗人的故乡多尔切斯特的斯丁斯福特教堂的墓地。
这位享年88岁的英国文坛巨星,一生发表了近二十部长篇小说,还发表了许许多多以“威塞克斯故事”为总名的中篇小说。他把自己所写的小说分成三类:
1、罗曼史和幻想;
2、爱情和阴谋;
3、人物性格和环境
属于第一类的有《一双碧眼》《一群贵妇人》和《塔上两人》等作品;属于第二类的,如《计出无奈》《伊莎贝塔的手》和《一个冷淡的女人》;而归属第三类的是《还乡》《卡斯特桥市长》《苔丝》《无名的裘德》和《远离尘嚣》等哈代最著名、最重要
的著作。在这三类小说中,“人物性格和环境”小说集中地反映了哈代的文学才华和成就,也是其现实主义的最高峰。
哈代生于农村,长于农村,也老死于农村。他漫长的一生中,大部分时间是在他的家乡英国南部的多塞特郡(即小说中的“威塞克斯”地区)度过的,因而十分熟悉英国的乡村及乡村生活。“他热爱古老的生活方式和淳朴的农民,然而他又命中注定要看到他先辈们的信念和欲望在他的眼前烟消云散。”
《还乡》,故事的场景设在一派阴郁的埃格敦荒原,这在当时的英国农村是常见的,但城市里的社会发展,尤其是法国巴黎时尚的影响,也悄悄地牵动着年轻人的心。怀尔狄夫是工程师当不成而做酒店老板的,与两个爱上他的姑娘逢场作戏一阵子后,就跟无私而温柔的托马辛结婚,以便气恼自私而反复无常的游苔莎。托马辛于是拒绝了卑微的爱慕者红土贩维恩。她表兄克林是巴黎的珠宝商,他厌恶自己所干行当的虚荣和对社会的无益,便回到故乡,打算举办乡学,造福乡里。他爱上了游苔莎,她一时陷入情网,便嫁给了他,希望凭夫妻感情能引诱他回巴黎。不幸他眼睛受损,成了砍柴工,令妻子大为绝望。她造成了克林母子的疏远,还在无意中导致母亲逝世;外加克林发现她和怀尔狄夫藕断丝连,夫妻大吵一场,逼近妻子跟情郎出逃,最终双双惨死。克林认为自己对两个女人的死亡负有一定责任,遂做了巡回传教士。托马辛则嫁给了维恩。
一到礼拜天就打瞌睡;路又远得不得了;就是你去了,有幸上天堂的机会也是少之又少。这么多人都上不去么,所以我干脆就在家里待着,永远不去。
把情人搞得为爱而痴狂--这就是她的最大愿望。对于她,爱情就是排遣岁月里那种揪心孤寂的唯一兴奋剂。她所渴求的,仿佛不是任何具体情人,而是叫做痴情的抽象观念。
于是我们就看到这位游苔莎--有时她也并非不可爱--正抵达那个豁然开朗的阶段,她觉得天地间没有什么值得一做,既缺乏更好的对象,便将就着把怀尔狄夫理想化,以充实她闲暇无事的生活。怀尔狄夫所以能登堂入室,这是唯一的原因:她本人也不是不知道。有的时候,她的自尊心会抗拒对他的激情,甚至还渴望解套。但是要驱他出门,只有一种情况,那就是有一个更强的人现身。
居然与前去探访的那所房子的灵魂劈面相逢。
“吾心于我即一王国”
(戴尔诗句。戴尔,英国伊丽莎白一世时外交官、诗人。这首诗咏“自足”,共十一段。张谷若先生译其第一段:“吾心于我即一王国,一切快乐于斯求得,上帝所赐人世福泽,我心比之无不远过;我固多欲,我固多求,我心制之,因以忘忧。”)
恶感生虐待,而虐待的反作用,又把滋生它的情绪给平息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