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今年国庆长假期间,与几位好友又去了震泽古镇。那天,其实是没有这个安排的,原计划去的是吴江的七都和八都镇。



前些年常听说“七都、八都,钞票最多”这句话,意为这两个镇乡镇企业和私营企业发达,村民们生活富足,钱袋鼓鼓,钞票多多。



在到了七都镇后,发现老街已经没有了,取而代之的是新建的商业街,一直通到不远处的太湖边。那边水域,属于南太湖的范畴。我们四人就在湖边呆了一会儿,望望野景。看到远处有一对双塔,据称是七都“亨通太湖湿地公园”的标志性建筑,始建于明洪武年间,后经明清两代多次修建,终于上世纪中叶十年浩劫中彻底毁灭。现在的模样,是于2008年按原貌恢复重建的。但同行中人对此不感兴趣,故没有过去近距离的观察。



一行人商量结果,八都也不去了,干脆一脚油门,直接到了震泽古镇。
震泽古镇,我等前几年曾去过一次。那天还想再去,说明古镇还是有一定的吸引力的。对于我来说,除了在老街的茶馆里喝茶聊天外,还可弥补上次未及入内细观的“慈云禅寺”。



寺内砖木楼阁式结构的慈云寺塔,现存塔体以明代建筑为主,高38.44米。它是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也是震泽古镇的标志性建筑,为震泽八景之一的“慈云夕照”。。它与寺前的“禹迹桥”,构成了绝妙的美景,几乎成为每个到古镇的人的必打卡之处。我之前尽管拍过,但忍不住又拍了几张。



关于古镇,我以前曾发过博文进行了介绍,本篇仅慈云禅寺之概貌与大家分享。
慈云禅寺,始建于南宋咸淳年间(1265年-1274年),初名广济寺,明天顺年间(1457年-1464年)获赐现名。后历经名、清两代十余次重修扩建,清咸丰十年(1860年)毁于战火仅存塔身。1950年后被粮库占用。1997年获批恢复宗教活动。



至2004年末,在原址重建慈云禅寺,内设天王殿、大雄宝殿、药师殿、地藏殿、财神殿、三圣殿、钟楼、鼓楼、洗钵池、了凡净院、五观堂、法物流通处等。 2005年8月,在寺院中央竖立汉白玉观音立像一尊,高8.8米,尽显端庄慈祥之相。



至于寺内惟余的古物,除了慈云寺塔外,那就是于2003年10月在修缮中,挖洗钵池时发现十八尊石身古罗汉塑像了。



清金圣叹《寓慈云寺旬日留别》诗云:“震泽多精舍,慈云师子林。家私惟古佛,眷属总玄心。后汉人何在?微言乃至今。相逢随欲别,舍此更何寻。”但遗憾的是,到如今皆成为无头罗汉了。



罗汉的头毁于哪一个朝代的乱世已无考,但民国十三年(1924年)重建大雄宝殿时,十八尊罗汉的头代之以泥塑木雕,却是有根据的。再到后来,连到这替代物也消失不见了。


我对整座寺院的感觉是,虽说不上十分壮观恢宏,但毕竟占地也有三万五千多平方米,空间较大,且整个建筑群还是比较规整和谐,端庄大气的。在游古镇老街时,切莫错过了这个地方。
*
所附照片系手机拍摄
写于2025年10月9日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