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董其昌(1555年—1636年),字玄宰,号思白。松江华亭人,万历进士,官至礼部尚书。他是明代著名书画家,松江书派画派之领袖,中国书坛画苑一代宗师,有“南董北米”之称。大凡喜欢书画的人们,应该都知道他的名字。

对于这样一个既从政,又擅文的古人,他在政治上的作为早已湮没在历史的长河中了,唯有书画艺术成就,却犹如一颗璀璨的星星,至今依然闪闪发光。
在苏州胥口渔洋山的后山,有一个地方叫做渔洋里,那里人迹罕至,近乎荒僻,它是董其昌最终的归宿之处。

我前些年曾去过一次,从渔洋山上“千手观音殿”下山,并未由原路返回。而是走了一条狭窄的小道,落到渔洋山后山。当时的想法,是要寻访在山上俯瞰时看到的“昙花庵”。殊不知,在拜访完昙花庵后,在走向后山的环太湖公路时,无意中发现了“董其昌墓”。
当时的墓冢,孤零零的安放在杂木乱陈,荒草掩埋之中,看上去就像一座野坟。待走近一看墓碑,竟是董其昌的坟墓,让我惊讶和感叹不已。

最近,我又去拜谒了董其昌墓。觉得较之以前,情况有了一定的改观。从昙花庵到后山公路,前几年正在修的山路已经通行了,沥青路面,莫说汽车了,即便是行人,走起来也舒服。关键是在路的几处节点,都增设了指示牌,便于访客寻找。

进入董其昌墓地,要经过一条树荫蔽日的小道。道口,除了有立牌标示,还写了“董其昌墓”几个大字,十分醒目。到了墓地,感到现场变化不大,与前几年我所见到的情形基本相似。

那么有人要问了,董其昌是上海松江人,祖籍为山东莱阳,其墓地怎么会在苏州呢?
因为董其昌的祖上曾在苏州做官并在此地定居,董家的祖坟就在苏州渔洋山。董其昌于1636年去世后,先在松江北俞塘与其夫人龚氏合葬,后于1637年被朝廷赐葬于苏州渔洋山董氏祖茔。
据《董氏宗谱》记载,明崇祯十年(1637年)丙子,董文敏公其昌与夫人龚氏赐葬于苏州渔洋山祖茔墓地。又据清《苏州府志》载:“卒后,董其昌之墓葬在苏州渔洋山,祔封公汉儒之阡”。民国年间著名人士李根源先生曾献资修建。

清顺治元年,南明福王朱由崧对董其昌的书画成就颇为敬仰。认为董其昌的作品可以与元代著名书法家赵孟頫齐名,因此授予董其昌与赵孟頫相同的“文敏”为谥号,于是便被后人称为“董文敏”。

我看到墓碑上写着“明董文敏公墓”字样,题款为“己未冬吴中保墓会立,后学吴荫培拜书”。墓碑一侧,立有“吴县文物保护单位”石碑。

那么问题又来了,既然董其昌名气不小,朝廷又是赐葬,又是授封谥号的,其墓冢应有一定的规格才是,怎么看上去如此简陋呢?

看文保碑背面得知,董其昌之墓传有两处。一处在此,墓穴已毁,墓地也平为桑田,只吴荫培书“明董文敏公墓”碑尚在。另一处则在渔洋山坞,规制较大,有龟、狮、马、翁仲、碑等石构件。

当时这些石构件刚被运送到墓地,还未来得及安置摆放时,南明就已亡了。而董其昌墓地的兴建,也不得不就此中断。

但不管怎样,董其昌身后,总算还是有一个安息之地。比起历史上有的名人,至今也找不到其归葬之处,还是应该值得庆幸的。

至于董其昌一生的从政经历、书画成就,以及后来的“民抄”董宦事件,大家可展开阅读,以便深入了解董其昌其人其事,在此不予赘述。
*
所附照片系手机拍摄
写于2024年11月5日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