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在《中国证券博物馆》上篇中,我曾简要提到其所在的“浦江饭店”,前身是旧上海滩上大名鼎鼎的“礼查饭店”。
礼查饭店,位于外白渡桥北堍之东,黄浦江与苏州河的交汇处。西边则是具有大上海标志性的建筑“上海大厦”。两者分立于西东,交相辉映。


来到大门口,墙柱上分别挂着“礼查饭店旧址”、“优秀历史建筑”和“周恩来避难处”的牌匾,让我对此颇感好奇。


经查网上资料所得:
礼查饭店,始建于1846年,当时上海开埠只有三年时间。英国商人阿斯脱豪夫·礼查在英租界与上海县城之间,今金陵东路外滩附近,兴建了一座以他名字命名的旅馆,名为Richard's Hotel
and
Restaurant(礼查饭店),成为上海滩最早的一家现代化旅馆。

1856年,苏州河上外白渡桥的前身"韦尔斯桥"建成。1857年,礼查看好此处的发展前景,以极其低廉的价格买下桥北侧河边的一块面积为22亩1分的荒地,在此建造了一座东印度风格的二层砖木结构楼房,将礼查饭店从原址迁移到这里。


关于这座优秀历史建筑,门口的铭牌上写着:“礼查饭店,上海最早的西式饭店,建于19世纪60年代,1910年原地拆除重建。新瑞和洋行设计,部分钢筋混凝土结构,部分砖木结构,1912年竣工。英国新古典主义风格”。
而那块“礼查饭店旧址”的铭牌上却写到:“礼查饭店为上海近代第一家外商新式饭店。现建筑为1907年重建。与上面的标示,重建年份明显不同,不知哪个是对的?


重建后的礼查饭店,建设了两层的黄浦路楼和三层的金山路楼,成为具有新古典主义的巴洛克式风格的建筑。1920年,礼查饭店形成今天浦江饭店的规模和格局,大名路、金山路、黄浦路、孔雀厅和中楼五大建筑结构连成一体,互相贯通,形成整体。


礼查饭店于1959年以后改名为浦江饭店,在文革中又受到较大破坏,顶层大餐厅面目全非。1988年,浦江饭店随上海大厦一同划归上海衡山集团。1995年,原礼查饭店差点就被拆除改建,衡山集团总裁吴怀祥在发现饭店的历史渊源后,决定保留老饭店,计划逐步恢复其原貌。2002年经过装修后,重张迎宾。


浦江饭店虽然经历了一百六十余年的历史变迁,但仍然保持着其原有的建筑风貌和历史痕迹。其钢筋混凝土和砖木结构建筑的五层大楼,占地4580平方米,建筑面积16563平方米现共有各式房间共120余套,包括普通标准间,行政标准间,豪华标准间以及名人房等。饭店设有大、小餐厅,可供三百多人同时用餐,或举办宴会,或用作会议场所,供应潮州、粤菜等特色风味佳肴。


我们在参观中国证券博物馆时,从孔雀厅,礼查厅,一直到三楼中庭,亲身感受了这座具有年代感的饭店,它那独具的古典、豪华和幽雅。难怪乎19世纪和20世纪上半叶,它成为世界各地的名人,来到上海钟爱的下榻地。其中有美国第十八任总统格兰特将军,英国哲学家伯兰特·罗素,科学家爱因斯坦,喜剧大师卓别林,《西行漫记》作者埃德加·斯诺夫妇等。


而当我来到311房,那里辟为“周恩来在上海—红色足迹专题展”常设展厅。通过实物、图片、文字等场景还原,真实讲述1927年周恩来和邓颖超夫妇与礼查饭店之间的往事。一并呈现周恩来在上海的红色足迹,以及周恩来和邓颖超伉俪情深。


哦,原来1927年4月12日,蒋介石在上海发动反革命政变后,白色恐怖笼罩全城,革命形势急转直下。周恩来与夫人邓颖超乔装打扮,被党组织安排住进了礼查饭店避难。这段尘封的往事,竟隐藏了三十六年,直到1973年9月17日,周恩来总理陪同法国总统蓬皮杜访问上海时,才透露了这个秘密。


后来在一楼长廊的常设展厅内,我们又参观了“海纳百川—浦江饭店历史专题展”。展览讲述
“浦江饭店”的前世今生,从“浦江饭店与上海”、“浦江饭店与外滩”、“浦江饭店与名人”及“浦江饭店与演变”四个维度,展出历史上使用过的手提煤油灯、电表、电话、台灯、英文打字机、菜单、不同时期的灯罩等实物。在历史资料及照片的介绍中,于百年历史老建筑中穿行,在海派文化老物件中留连,完成一场当下与过去的对话,建筑与人文的交汇。


细看那些介绍,让我们了解到浦江饭店的前身礼查饭店,不仅是上海滩第一家西商饭店,当时上海乃至东亚地区的豪华饭店之一,而且领时尚风气之先,拥有多个第一。



如1867年,在上海最早使用煤气;1882年,在上海首批安装和使用电话、电灯;1883年,最早使用自来水公司的供水等。
此外,许多社交典礼,娱乐交际也在礼查饭店举行,如上海最早的交谊舞,最早放映的半有声电影和有声电影等。



饭店老矣,历久弥新。这次的参观,让我们感受颇深,收获颇多。由此看来,真的是不虚此行啊。
*
所附照片系手机拍摄
写于2024年8月30日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