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说起保国寺,其实它并不是以宗教寺庙闻名于世,而是因为精湛绝伦的建筑工艺令人叹为观止。寺内的大雄宝殿(又称无梁殿),重建于北宋大中祥符六年(1013年)。1954年全国文物普查时,南京工学院师生发现此古建筑,后经陈从周、刘敦桢教授核实为北宋建筑。是长江以南最古老、保存最完整的木结构建筑之一,是宋代《营造法式》的活化石,在我国古代建筑史上拥有极高的地位。


因此,保国寺于2006年成立了“保国寺古建筑博物馆”,原真性保护展示古建遗产。现开辟有“四明伟构”基本陈列、唐宋木构模型、宋《营造法式》、传统木作工具等特色展览,钩沉保国寺建筑遗产的历史、文化和科学价值,诠释弘扬中华民族优秀传统建筑文化。



而基本陈列,则分四个展厅。
第一展厅(天王殿),主要介绍保国寺的历史沿革、外部环境和古建筑群的整体布局等。


第二展厅(大雄宝殿),北宋大殿本身就是一座原汁原味弥足珍贵的文物极品以原状向观众展示,配之以大殿模型和木构图文简介。


第三展厅(观音殿),介绍千年木构祥符殿,包括大殿营建年代的确证,大殿建筑的主要特点,大殿的历史变迁和大殿的科学保护等四部分内容。


第四展厅(藏经楼),介绍《营造法式》与保国寺大殿之场景,另有生动活泼的,可让公众参与互动的大殿斗拱模型组建。


保国寺,前身为“灵山寺”,由东汉世祖时骠骑将军张意之子,中书郎张齐芳隐居于灵山,后舍宅为寺而来。


从唐武宗时寺废,唐广明元年(880年)复寺,并获唐僖宗李儇赐额保国寺。宋真宗大中祥符四年(1011年)第一次中兴。直至明、清、民国几代的兴废。一千多年来,保国寺可谓是历经沧桑,几度沉浮。





目前保国寺存有大雄宝殿、天王殿、唐代经幢、观音殿、净土池等殿宇古迹,占地面积20000平方米,建筑面积7000平方米。1961年3月被国务院公布为第一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2013年被评定为国家AAAA旅游景区。




从山门进入,中轴线分别为天王殿、大雄宝殿、净土池、观音殿、藏经楼,东西两侧分别有鼓楼、钟楼、客堂等附属建筑。若论价值最高者,则非大雄宝殿(无梁大殿)莫属了。


大雄宝殿,建筑特点鲜明:一是厅堂式构架体系,平面布局呈正长方形,进深大于面阔;二是斗栱结构复杂,用材断面高宽比为三比二,达到最高出材率和最强受力效果;三是以小拼大的四段合瓜棱柱,为中国最早的实例。柱身有明显的侧脚,既省材又牢固美观,为现存古代木构建筑中所少见;四是阑额两肩有卷杀,额下采用了蝉肚绰幕构件,额枋上有七朱八白彩绘。


这些独特的设计使得大殿结构极为科学,除了通过保持空气流通而让殿内不结蛛网,不积灰尘,长年保持清洁之外,还使整个大殿没使用一枚铁钉,仅靠斗拱之间的巧妙衔接和精确的榫卯技术,就将各个构件牢固地结合在一起,承托起整个殿堂屋顶五十余吨的重量。


当我来到大殿前,看到它的容颜是那么的朴实无华。走进殿内,正面就是“大雄宝殿”的建筑模型。我对照着展板上的介绍,细赏大殿木结构之精妙,那种对古代能工巧匠的钦佩之情油然而生。他们的聪明和才智,在这座殿宇中得到了充分的运用和体现。


照例说,如此的千年木构,在浙东的山间,由于空气潮湿,是很容易虫蛀和腐朽的。
但稀奇的是,由于整个大殿进深大于面宽,呈纵向的长方形,外面的空气直进直出,畅通无阻;别具匠心的镂空藻井和错落有致的斗拱结构,在大殿上产生“回旋风”,终年回荡,因而梁上不积尘、蜘蛛不结网。



另由于大殿所构之梁柱,采用的是黄桧木料,含有一种刺激性的芳香油,坚实、耐腐,故“鸟不栖,虫不入”,使得大殿安然无恙。





在东厢楼,我看到分别有“中兴之祖”德贤,“建筑鼻祖”鲁班的塑像和图文介绍。




而西厢楼,则为“规划大师”宇文恺,“造塔之父”喻皓的塑像和图文介绍。



从中我们可以了解到德贤尊者在保国寺中兴时期的所创之功德,鲁班巧建保国寺的神奇传闻,以及唐代规划设计大师宇文恺,五代末北宋初的“活鲁班”喻皓在建筑领域的建树和范例。





总之,保国寺之行,让我这个建筑的门外汉,对我国的古建产生了浓厚的兴趣,受益匪浅。
* 所附照片系手机拍摄
写于2024年5月31日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