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公元十五世纪初,我国明代伟大的航海家郑和,受朝廷派遣,开始了七下西洋的远航。这一壮举,历时二十八年,开创了世界航海史上的崭新篇章。




作为七下西洋的起锚地太仓,为了承继其丰厚的人文资源和文化遗产,在纪念郑和船队首航六百周年之际,在长江边开建了一座以航海为主题的郑和公园。历时三年乃成,于2008年7月“中国航海日”前竣工对外开放。




郑和公园,位于太仓浮桥镇的太仓港口开发区,从浏河的江滩湿地公园过去不远,约摸七公里左右。
在我和好友入园前,先是在南环路笃底的滨江大道边览赏了一番江景。江边一侧的热电厂烟囱林立,另一侧则吊机成排,宽阔的江面上船舶远近参差,长江“十年禁渔”的警示牌赫然醒目。




江边离公园入口很近,走过去便是。入园后,马上在游客中心取了份“游园示意图”。根据上面的简介:
郑和公园是我国唯一一个以郑和元素为主题,以航海文化为核心的情景式、体验式的综合性滨江公园。




郑和公园总面积达一百二十二万平方米,规划为:一轴一脉八区。一轴一脉,即构建基本结构的主轴,包括主通道扬帆大道景观轴,标志性景观郑和铜像,郑和宝船、郑和纪念馆和全长近4.5公里的环形水脉(“郑和下西洋”水上游线)。八区,即八个主题功能区,有主题文化区、异域风情区、滨水游戏区、山水游览区、水上活动区、精品绿化区、自助拓展区和旅游服务区。



由此看来,公园不仅面积大,而且功能也是蛮全的。
走在公园的主通道扬帆大道上,两侧绿树成荫,鸟语花香,老远就能望到郑和高大的铜像。其昂首挺立,手执航海图,目光凝视前方,仿佛仍在指挥着自己的船队扬帆远航。
该铜像采用锡青铜铸造而成,重五十余吨,不仅是全国郑和铜像之最,而且也是全国历史人物铜像之最。其高18米,底座高2.8米,意为郑和身高1.8米,先后航海28年。




与此相仿,水面上锚泊着的一艘大型船舶,也是有寓意的。
这艘复制的郑和宝船,长71.1米,宽14.05米,就是为了纪念1405年7月11日郑和在太仓首航出海的日子。其主桅杆高28米,船体部分有四层,是目前世界上屈指可数的仿明代船只。




我曾到过南京宝船厂遗址公园,它是明代规模庞大,也是当时世界上最大的皇家造船厂,占地一千多亩。现除了存有古船坞遗址三条,即四、五、六三个作塘外,还仿制了一艘郑和宝船
我和一众同学在地面上观看后,还饶有兴趣地登上宝船,在甲板上感受它的威武雄壮,并进入船舱察看一番。这次在太仓的郑和公园我也登上郑和宝船甲板,感觉确实比南京的小了好多,可能是按照郑和船队的其他船只尺寸复制,或许仅是为了“1405.7.11”这个数?




公园里有一片“郑和林”,
栽种的是来自郑和故乡—云南省晋宁县的七棵圆柏,以及专程从南京运来的二十八棵雪松,代表着郑和航海精神松柏常青。




郑和七下西洋,从1405年起的二十八年间,船队“云帆高涨、昼夜星驰、涉波狂澜、若履通衢”。航行里程近十万公里,走访了东南亚、南亚和非洲的三十多个国家地区。




为了再现异域风情,公园还设立了一个专门的区域—异域风情区。其建筑面积达三千三百平方米,选择了郑和下西洋途经的七个国家和地区的标志性建筑,以巨石桥为界。桥西狭长地带是各国民居,以木色为主色调,屋顶用浅褐色瓦,局部用草顶。桥东是宫廷建筑,以偏红偏蓝偏黄的暖色调为主,屋顶选择层次感强、色彩好的油毡瓦。穿行在这些建筑中,忽而有一种到了异国他乡的感觉。




在公园里,我还看到有一座“太仓卫”的城门,上筑城楼。在阳光的照耀下,熠熠生辉。其在水中的倒影,更是迷人眼目。
究太仓之名,意为古代京师储谷的大仓。有《史记·平准书》曰:“太仓之粟,陈陈相因”,亦有《清史稿·食货志一》云:“天府太仓之蓄,一旦荡然”,足见太仓地位之重要和显赫。设卫保护,势在必然。现在将其仿制再现,无疑具有怀古和致敬的意味。




不知不觉的在公园里逛了两个多小时,饱览了公园的秀色,阅读了公园的人文,收获还是蛮大的。它不仅愉悦了自己的身心,而且开拓了自己的眼界。总的来说,郑和公园,给我留下了美好的印象。
* 所附照片系手机拍摄
写于2023年2月28日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