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那日,在游览了文昌阁后,我和好友依旧越过兴贤桥返回河东,在浅湾商业中心的“江南大院”里吃了午饭。因未知道镇上还有个“席草文化馆”,故直接赶往大白荡生态公园边的“东吴博物馆”了。


时隔一周,两人又结伴同行,直奔主题而去。展馆设在惠丰二区的“浒墅关镇文创家园”内,等我俩抵达时,却是铁将军把门。见隔壁图书馆开着,于是便抱着试试看的心情前去询问。谁知遇到了热心的前台管理员,一位年轻的女子。在当日闭馆的情况下,她打通了负责人的电话,竟然应允了我俩。如此这般,委实让我俩感到庆幸。


少顷,负责人赶来,不仅为我俩开了门,送上了介绍册页,还在展馆陪同我俩参观,并热情地讲解,答疑解惑,又令我俩着实感动。


这个“席草文化馆”,是2017年1月设立的。门口墙上挂着一块铭牌,上面刻着“苏州文昌实验中学校综合实践基地‘的字样。走进去一看,尽管展馆面积不大,但布置的十分紧凑,且井然有序。


里面有草席历史文化墙、草编制品、草编农具、席草成草全过程、草席制作流程人偶模型等展示,让观众对此有个比较全面的了解。尤其是那些学生,在此开展实践活动,让他们体味打草席的艰辛,感受关席文化,领悟工匠精神。


我在馆内看到几幅图文介绍,草席的历史是非常悠久的。从汉代通行的“席地而坐”的起居方式,到南唐《韩熙载夜宴图》中地上所铺的江南草席;从“主席”一词的来历,到成为皇家的贡品。看似稀松平常的一席之物,竟然也有如此特殊的含义,并可登临大雅之堂。其功用,实在是不容小觑啊!


春秋时期,吴地已有种草织席的习惯。明清两代,浒关席一直作为贡品上贡皇室。后又因浒墅关为水陆交通之要冲,四乡八里的乡镇草席都集于此地,从而成为草席产销、集散的中心。明清时已经形成有专业席草、席行市场。至民国年间,与宁波产的甬席平分秋色,为全国草席著名产区。


据史料记载,新中国成立后的1952年,浒墅关镇上席行、席店有九十二家。上世纪七、八十年代, 每到夏季,大运河里到处是装草的船与装席的船,运河两岸草席摊林立。浒墅关镇还设有“江苏省吴县供销社草席收购站”,专司草席原料和成品的购、销、运。关席最高年产量达三百万万条,不仅畅销全国,还出口东南亚、西亚、北非等地。

本以为看起来简单的席子,其实际制作过程却是比较繁琐的。要经过选料、劈麻、调筋、添草、压扣、抬扣、落扣等一系列工艺流程。打一条席往往需要两人配合,花七八个小时工夫才能完成。民间素有“织席五更起,落扣月西移”;“百条茎,万根草,一条草席半身潮”等说法,道出了打席工匠起早落夜,汗流浃背的艰辛。


浒关席,选用当地特产的一种淡水草编织而成,质地柔软,粗细均匀。加之精良的制作,紧致的密度,即使出汗也不会发黏,小孩尿床也不会渗漏。故民谚云“席面清白勿见筋,阿囡撒尿勿要紧”,这是对关席的客观真实的评价。


草席这一日常生活用品,对于大家来说,是最普通不过了。我小时候,及至青年时代,睡的都是这种草席。若使用和保存得当,可持续用上许多年。后来又使用过篾席、竹席,藤席等,但感觉还是草席比较贴肉,富有弹性,睡来舒适。


但要注意的是,平时保养时要注意方法,可采用花露水等对人体无毒的液体,并用半干半潮的毛巾擦拭,以达到防潮防霉,防蛀防虫的目的。特别是要防止螨虫的侵扰。不然的话,这肉眼看不见的小小螨虫,叮人于无声处,咬人于无形时,皮肤表面那细小的红色斑块,奇痒是难以忍受的。


2013年,关席制作技艺已被列为苏州市非物质文化遗产。据说在浒墅关镇的青灯村,仍有一户工匠之家在种草织席,力争要把千年浒关的一项民间技艺、一个文化标签、一种生活方式传承下去。我想到时也要去实地拜访一下,未知能如愿否?
* 所附照片系手机拍摄
写于2022年9月24日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