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上周六,我和好友又去了浒墅关镇,与上次相隔已经好几个月了。上次去,是陪他到了真山公园,后来再去寻访小蜀山和白豸山。这两座山,位于原苏州钢铁厂的厂区内,目前,小蜀山仍圈在厂内,而白豸山,由于上海陆家嘴集团开发房地产,已将此辟为运动公园了。


本次去浒墅关镇,目标是看看镇区老街和新晋的网红景点“浒墅关大码头“,然后视情况而定,若时间允许,顺便再看看其他地方。



浒墅关镇,与我之前介绍过的望亭镇,同处苏州的西北地区,但距苏州的里程,较望亭近些。望亭已与无锡接壤,成为苏州的北大门,运河第一镇。而浒墅关则素有"江南要冲地、吴中活码头"之称,曾经是苏州吴县的第一大镇。


至于浒墅关名称的由来,却是缠弯理屈,颇为有趣的。
相传秦始皇南巡“求吴王剑,发阖闾墓”,见白虎蹲在山丘(即虎丘)上,逐之西走二十余里,不见白虎,即称白虎失踪处为“虎疁”。唐朝讳高祖李渊之“虎”,改为“浒疁”;五代吴越王钱镠忌“镠”,遂改名“浒墅”;明宣德四年(1429年)户部设钞关于此,故名“浒墅关”。



那时,“浒”字发音皆同“虎”的。但自从清朝乾隆皇帝下江南时,误将“浒(h)”字念成“许(x)”后,于是这吴中第一大镇便被称为“浒(x)墅关”了,一直沿用至今。看来,皇帝真的是金口啊,如同有些写的错别字一样,也是可以流传千古的。



我俩到了浒墅关镇后,沿着花岗岩的石板老街一直向西,在近西首处,看到一座无名的凉亭前,竖立着一块镌有“浒墅关”的勒石。只见“浒”字大写,而“关”字小写,照苏州人的说法,叫做洋勿洋,腔勿腔。


到了桑园路交汇处,见一座新建的石牌坊拔地而起,上额“浒墅关”,由已故的著名社会学家、人类学家费孝通先生所题。两侧柱联为“要冲南北,东西集散千帆意;蚕种东西,南北传输万缕情”,充分体现了浒墅关镇的地理特点和传统特色。


这个地方,就是新晋的网红打卡地“浒墅关大码头”了。我看到一面砖墙中,竖立着“大有1926”的字样。于是心想,这“大有”究竟是什么意思呢?



经过问询和了解,得知“大有”,即浒墅关“大有蚕种场”。其创建于上世纪的1926年,创办人郑辟疆,为我国蚕丝业著名的教育家和革命家。


大有蚕种场鼎盛时期,在全国拥有十二家大、中制种场,“虎牌”蚕种遍布江、浙、皖三省的主要蚕区,受到蚕农和厂商的欢迎,成为民国时期影响全国蚕桑业的最大规模蚕种场。



而眼前的“浒墅关大码头”,就是在其旧址上兴建的。目前建成并开放的是浒墅关大码头的一期,即“蚕里街区”。它是在对大有蚕种场总场的开发利用后形成的,通过对五栋民国时期建筑的保护修缮,再加之一些辅助的配套设施,构成了运河文化、蚕桑文化加餐饮文化的特色街区,成为人们观光怀旧,休闲度假的好去处。



目前,在继大有蚕种场总场的开发利用后,其二分场也进入了保护修缮阶段,我看到已用绿色的挡板围了起来。据说,二分场现保存六栋民国建筑、四栋蚕室以及三栋职工宿舍楼,总面积约5800平方米,其中以办公楼保存最为完好。



浒墅关大码头之西首,紧贴京杭大运河。前面有好大的一片空地,或许是留作今后广场之用吧?
我和好友走向河畔,环顾左右,有多座桥梁飞架。近距离的为景观桥,南曰“浒关南桥”,北曰“浒关北桥”;远些的则为交通桥,南曰“南津桥”,北曰“北津桥”;南面再远些的就是“兴贤桥”了,北面则远达“苏钢大桥”。


我望着河中频繁往来的船只,感叹京杭大运河,这条具有两千多年历史的黄金通道,至今仍然发挥着重要的作用。它不仅活着,并且充满着活力。你看那些来回穿梭的货船,就像大动脉血管中奔涌的血液,循环往复,永无休止,显露出年轻的模样,闪耀着青春的光华。


可以想像,占地面积近八万平方米的浒墅关大码头项目全部完工后,将是大有蚕种场的一次华丽转身和蜕变。它以一种全新的方式高颜值回归,重新进入人们的视线,融入百姓的生活。这个承载了几代浒关人记忆的地方,必将成为当地居民和苏州市民,乃至各地游客的网红打卡地,休闲娱乐场。



临走时,我站在运河边,远眺大阳山,静观运河水,心里倏发一个猜想:既然名曰“浒墅关大码头”,届时不知是否会再设立一个码头,以此来对上这个名号?
* 所附照片系手机拍摄
写于2022年9曰21日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