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关于大明宫最初的印象,我最早是在央视的《中国诗词大会》上获得的。记得那是第五季第一场,“身临其境”的点评嘉宾康震老师,在大明宫含元殿的基址上,向观众作如此介绍:“不去西安,不知长安当年之盛况;不登含元殿,不进大明宫遗址,不能了解当年的盛世,是怎样一种状况”。




于是乎,到西安不去大明宫,则与到苏州不游虎丘无异,当属人生之一大憾事也!
记得那天我去大明宫遗址公园,是从“左银台遗址”处的大门进入的。门外,悠闲的市民或手舞足蹈,或吹拉弹唱,气定神闲,曲声悠扬,一派和谐景象。




入门后,我迎面遇到一位遛弯的大爷,便询问之:这大明宫大吗?答曰:绕一圈约需两个小时,他的回答着实让我吃了一惊。
此言不虚,这大明宫确实够大。据称占地三点五平方公里,其面积相当于三个凡尔赛宫、四个半个故宫、十二个个克里姆林宫、十三个个卢浮宫、十五个个白金汉宫。是盛唐时期最富盛名的宫殿群,有“千宫之宫”之美誉。




既然来到了大明宫,那就尽情的游览吧。尽管它是以一种遗址的形式展现在我的面前,但透过一片片绿色的草坪,一个个残存的遗址,一座座建筑的模型,我还是能看到当年的辉煌。以至于沉浸于斯,从上午的九点至下午的三点半,竟然泡了六个半小时。即便如此,还是仅看了三分之二而已,即太液池北部的大片区域并未涉足。




在大明宫遗址公园内兜逛,所见之景况,给我的心灵震撼还是很大的。那里可谓是名副其实的遗址公园。即那些早已毁坏,变成一片废墟的宫门和宫殿基址,并没有经过重建,而只是作了最为简单的处理,以一种残缺的美,近乎赤裸裸的展现在人们面前。而其宏大的宫城和雄伟的建筑,只能在“微缩景观”的模型中一睹真容了。




左银台那边的公园东入口,位于太液池之南,紫宸殿之北。我行至两者中间,沿湖观赏了太液池及湖中蓬莱岛的风景,然后走中轴线,由北至南经紫宸殿、宣政殿、含元殿三大主要宫殿,越金水桥,穿过御道广场至丹凤门,亦即大明宫遗址公园的南门。




太液池,又名蓬莱池,位于大明宫的北部,是唐代很重要的皇家池苑。太液池池中有岛,曰“蓬莱岛”,岛上建有太液亭。池岸分布有大量的宫殿、廊院、水榭,场面恢弘,风光旖旎。现经复原,将大唐皇家园林的真实面貌再现于世人面前。




紫宸殿,是大明宫中轴线最北的一座重要宫殿建筑。离皇帝居住的内宫很近,便于皇帝上朝。因此紫宸殿就成为皇帝日常办公主要的地方,被称为内朝正殿。




我来到紫宸殿遗址覆盖土层上部构筑的砖石基台上,看到用轻钢材料模拟柱、梁、枋、檩、鸱吻等传统建材,架构成的殿堂骨架,显示出建筑的规模、轮廓、空间形象,展现了中国古代建筑的文化特征。看得出,该殿作为大明宫的第三大宫殿,还是颇为气派的。




宣政殿,位于紫宸殿南,称中朝正殿,是皇帝处理国事的地方,与紫宸殿一起,乃真正的权力中心。
我看到其遗址上并没有如同紫宸殿一样,专门采用一种模拟建筑的展示方式,而是根据庭柱的位置,呈现了一个个的石础。从中可以看出,当时该殿作为大明宫的第二大宫殿,规模亦是非同一般。




含元殿,称外朝正殿,是大明宫地势最高、规模最大,气派最盛的一座宫殿。其殿基面阔十一间,近七十六米,进深四间,约四十余米,呈“凹”字形结构,即东南角和西南角另设两阁,分别为“翔鸾阁”和“栖凤阁”。




我登上高高的三层基台,由东至西,从南到北巡视一圈,看到其复原再现了遗址的基本结构和布局,一个个柱础石布于地面。而唐代的土质遗存已被封闭在砌体之内,以永久保存。




含元殿,是举行国家仪式、盛大庆典的地方。如元日、冬至日的大朝会,外国使节团谒见,以及改元、即位、受贺、大赦、阅兵的各种仪式、大典都在这里举行。我站在基台的正中,凭高向南眺望。近处的三座金水桥,中间宽阔的御道广场,以及远处的“丹凤门”尽收眼底,眼前仿佛浮现出“九天阊阖开宫殿,万国衣冠拜冕旒”,威仪天下的大唐盛景。




走下含元殿的基台,继续向南,前方是龙首渠支渠遗址。上跨三桥,类似北京天安门前的金水桥。桥南的一大片矩形空地为“御道广场”,
有五百米长。视野开阔,其尽头即为“丹凤门”。




丹凤门,是大明宫的正南门,共开设五个门道。上筑有城楼,是中国封建社会时期建筑制度最高的城门。东西长达六十多米,南北宽二十米,是中国古代规格最高的宫门,堪称“盛唐第一门”。




其北与含元殿、宣政殿、紫宸殿遥相呼应,构成了大明宫的中轴线,是唐朝皇帝出入宫城的主要通道。同时也是唐代皇帝两百多年间举行登基、改元、宣布大赦等大典的重要场所,是大唐王朝的国家象征。
(未完待续)
* 所附照片系手机拍摄
写于2022年7月28日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