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作为一个土生土长的苏州人,从小就看惯了江南水乡的风情。自从第一天进入陕北,看到黄土高原地势起伏,沟壑纵横的情景时,浓重的地域色彩不免让我感叹,它可是中华民族古代文明的重要发源地啊!


大巴行驶在西安去延安的公路上,我望着窗外,眼前所见,基调就是黄色的。但并无原本想象中黄沙漫天,尘土飞杨的现象,那充满生机的一片片绿色,清新自然,使我惊奇。


“我家住在黄土高坡,
大风从坡上刮过。
不管是西北风,
还是东南风,
都是我的歌,
我的歌。
……”


若干年前,神州大地刮起的这阵西北风,歌手杭天琪那高亢激越的歌声,至今仍吹拂和萦绕在我的心头。一路上就这样在心里默默地唱着,一唱唱到了南泥湾。


“花篮的花儿香
听我来唱一唱
唱呀一唱
来到了南泥湾
南泥湾好地方
好呀地方
好地方来好风光
好地方来好风光
到处是庄稼
遍地是牛羊”


南泥湾,现在属延安市的一个镇,在中国革命的历史进程中,曾写下过光辉灿烂的一页。它不仅是延安精神的发源地,也是中国农垦事业的发源地。


“往年的南泥湾
处处是荒山
没呀人烟
如今的南泥湾
与往年不一般
不呀一般
如呀今的南泥湾
与呀往年不一般
再不是旧模样
是陕北的好江南”


对于南泥湾,我想绝大部分的人都是通过那首同名歌曲了解和认识的。当年老一辈艺术家王昆嘹亮纯净的歌声,将它唱遍了陕北高原、传颂于神州大地,激励了无数的抗日将士,解放大军,自己动手,丰衣足食,进而取得了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的胜利,迎来了中华民族翻身解放的曙光。


“陕北的好江南
鲜花儿开满山
开呀满山
学习那南泥湾
处处是江南
是呀江南
又学习来又生产
三五九旅是模范
咱们走向前
鲜花送模范
咱们走向前
鲜花送模范”


就像歌中唱到的那样,面对国民党调集军队包围陕甘宁边区,实行严密的军事包围和经济封锁,对共产党八路军抗日根据地发动的大规模扫荡,八路军三五九旅在毛主席“自己动手,丰衣足食”的指示号召下,由王震旅长率领,于
1941年3月,开赴野草丛生、荆棘遍野,人迹稀少,野兽出没的荒凉之地南泥湾,开展了轰轰烈烈的大生产运动。官兵一致,百折不挠,只用短短的三年时间,就将南泥湾变成了陕北的好江南。


现在,当年八路军三五九旅屯垦之地,成为了南泥湾革命旧址,就在去往延安市的公路边。公路对面,是一个宽广的“党徽广场”。我看到,有一批又一批的游客前来参观,有好些是单位组织的,好像是团建活动吧?身着八路军的帽服,集中参观,统一听讲,接受革命传统的教育。


可能是“南泥湾大生产展览馆”正在维修吧,我只看到了一个临时展厅。里面通过实物和图文形式,详细介绍了当年南泥湾大生产运动的经过,发展和成效,让人们看到了革命战争年代,中国共产党人及其领导的人民军队大无畏的英雄气概,以及“为有牺牲多壮志,敢教日月换新天”的革命精神。


南泥湾,位于延安南四十公里处。是延安的南大门。作为延安旅游名胜景点之一,南泥湾已建成以革命纪念地为主,集参观、旅游、经济综合开发为一体的多功能的经济、文化重镇。当金秋十月,南泥湾千亩稻田一片丰收之景,十里花香满目秀色盎然。我们如果再晚一个月到,就能看到这美不胜收的场景了。


“花篮的花儿香,听我来唱一唱。……”《南泥湾》这首歌体现了新旧对比,充满了陕北风情。从当年老一辈艺术家王昆的首唱,到大型音乐舞蹈史诗《东方红》中郭兰英再度唱响,变得家喻户晓,深入人心。


一曲《南泥湾》,一段开发史。在那特定的历史条件下,战士们用锄头和钢枪,用鲜血和汗水,谱写出一部英雄史诗。其自力更生,奋发图强的精神内核,成为一代又一代中华儿女战胜困难,夺取胜利的法宝。


人们远道而来,在这里看到的是日新月异,翻天覆地的变化,而不变的是,南泥湾革命的种子,得到了传播;红色的基因,得到了赓续。
* 所附照片系手机拍摄
写于2022年3月3日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