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犹记得上世纪的一九八七年,在太原参加全国旅游工艺品交易会。间隙时间,有机会上五台山的。当时我们苏州几个与会人中,有人想去,有人不想去。九月中旬的天,去的人早上穿着衬衣,一到那里,却逢下雪,冷得要命,赶紧在景区里买了棉毛衫裤穿上。但不管如何,总算是到过五台山了。



而不想去的人,一位中国象棋功夫了得,另一位也有此爱好。于是就拉我为他们摆棋谱,下起了盲棋。最终结果,却是盲对棋枰的人胜出。只见他躺在床上,翘膀搁脚,吞云吐雾,一副笃悠悠的腔调。据说他能够同时盲弈两至三人,让我暗自佩服他惊人的记忆力。




时隔三十四年,我真的来到了五台山,本想好好地游览和感受一番。结果由于时间安排上的原因,却成了本次行程中大打折扣,颇为遗憾的景点。原来说好的三个景点,塔院寺、殊像寺和镇海寺,前两者结果未进入,只有后者如愿以偿。



尽管第二天一早,有安排到塔院寺东南隅的万佛阁去烧香,但由于时间为清晨五点半左右,黑灯瞎火的,根本就看不清什么景象。再说烧香也不是人人会去的,没去的人就在车上坐等。




五台山景区,分东、西、南、北、中五台,塔院寺基本处于其中心的位置。尤其是寺内的那座白塔,成为五台山的显著标志,在我脑海里留下了最初的印象。




据资料介绍:
塔院寺,是以塔命名的佛教寺院。因寺院中有释迦牟尼舍利塔、佛足迹图碑和教主文殊菩萨的发塔,被佛教信徒视为圣地。其位于五台山佛教中心区台怀镇,原是大华严寺的塔院。明成祖永乐五年(1407年)扩充建寺,改用今名,是五台山五大禅林之一、青庙十大寺之一。



塔院寺,坐北朝南,由横列的殿院和禅堂僧舍组成。中轴线上的建筑有影壁、牌坊、石阶、过门、山门、钟鼓楼、天王殿、大慈延寿宝殿、塔殿藏经阁,以及山海楼、文殊寺塔等建筑,气势雄伟,有殿堂楼房130余间,占地面积15000平方米。



可惜的是,等我们到达时,塔院寺已经关门了。但好在天还未断黑。我隔着院墙,目光顺着其建筑蜿蜒至山顶,看了个大致轮廓。




虽然时间已经不早了,但寺院前的广场上还是逗留着许多人。我想,里面应该也有类似我们一样的纯打卡人吧?人们站立在水池前,或坐在水池边,与身旁的鲜花和后面的塔院,构成了一幅幅绝美的画面。那场景,使人流连忘返。




在寺院东南侧的坡地上,缤纷的格桑花摇曳多姿。“佛”、“福”、“寿”碑前,又引来一批游客在那拍照留念。
殊像寺的情形也大致如此,因未能进入,也只是在高高的寺门前平台上逗留了一会。




据介绍:
殊像寺,在五台山台怀镇西南一公里处,也是五台山五大禅林之一,因寺内供奉着文殊菩萨而得名。它创建于东晋(公元317-420)初年,年代也算久远的了。




寺内最著名的建筑是文殊阁(大殿),现存殿宇为明弘治二年(1489年)由铁林果禅师主持修建的,是五台山台怀中心区最大的殿宇。殿内正中佛台上供奉的文殊骑狮塑像,高近十米,是五台山诸寺中最高大的一尊文殊塑像。殿内的殿壁上还塑造了五百罗汉渡江的故事。
由于同塔院寺一样,未能入内详观,故只能将寺外的所见予以呈现,仅是作一个记录而已。当晚,在景区的“妙吉祥全素斋”里吃了素斋。
* 所附照片系手机拍摄
写于2021年11月24日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