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人说山西好风光,地肥水美五谷香。左手一指太行山,右手一指是吕梁。……”歌唱家郭兰英那甜美悠扬的歌声,时常拨动着我那颗驿动的心。



第一次涉足山西的地界,至今已有三十四年了。那年秋天,我因参加全国旅游工艺品交易会,去了太原。会议间隙,仅到了晋祠一处观光。
近两年时间内,我与旅伴一起跑了山西的一些地方,但还是那些知名度较高的旅游景点。至于那些边边角角,还是没有时间和精力到达。



去年的八月中旬,我俩开启了山西之旅。团队在河南洛阳集中,太原的金牌导游张导前来接站。一路上,在旅游大巴上他简要介绍了本团的主要行程,以及视时间情况,可适当增加一些景点,并兴致勃勃地大声朗诵起王之涣的《登鹳雀楼》诗来了。还真的,听他用山西话朗诵,声情并茂,似乎更有韵味。



等真正到了鹳雀楼,并登上楼顶平台时,我不失时机的提议,请张导现场用山西话再朗诵一遍《登鹳雀楼》这首诗。远处是隐约可见的黄河之水,边上就是一尊诗人王之涣当年挥毫题诗的雕像。此情此景,比刚才车上听的感觉来得更为真切动人。



有人可能会说,用字正腔圆的普通话吟咏之不是更好么。但不知为何,我还是更喜欢听山西话的版本。这可能是因为诗作家本人是山西人的缘故吧。未知他当时创作的时候,是否自觉和不自觉地融入了山西话的元素?



“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这是一首流传了一千三百多年,影响力非常广泛,几乎妇孺皆知,人人会背的唐诗。这首脍炙人口,琅琅上口的诗,并没有华丽的辞藻,但却给人以空旷邈远的意境,以及奋力向上的力量。



据资料介绍:
鹳雀楼,始建于北周时期(约557年至580年间),当时只是北周大将军宇文护为了镇守蒲州,在蒲州西面的黄河东岸建造的一座戍楼,用作军事瞭望之用。
《蒲州府志》记载:鹳雀楼在郡城西南黄河中高阜处,时有鹳雀栖其上,遂名。



鹳雀楼经唐历宋,到金章宗明昌年间楼还屹立如故,元初毁于战火。至明初时,其故基犹存,后因黄河泛滥,故址淹没。
我国古代有四大名楼,即湖北的黄鹤楼,湖南的岳阳楼,江西的滕王阁和山西的鹳雀楼,而鹳雀楼是其中最高的一座。



我们现在所见之鹳雀楼,是上世纪一九九七年底奠基开建,历时五年复建完工的仿唐建筑。整座楼阁分为台基和楼身两部分,总高度达73.9米。从外观看,为三层四檐,而内部则有九层使用空间,并设置电梯、楼梯两种登楼途径。



当我进入景区,站在“盛唐广场”的前端,遥望远处的鹳雀楼。它那巍峨宏伟,器宇轩昂的雄姿,确有大唐气派,出乎我原来的想象。
穿过广场,拾阶而上,来到楼下。仰望之,忽有上出重霄之感。


步入楼内,雕梁画栋,构筑精美。其中呈现的油漆彩绘,是经国家文物局的专家多方考察抢救,重新创作设计,从而再现的国内早已失传的唐代彩画艺术。底层迎面的一幅大型硬木彩塑《中都蒲坂繁盛图》,则再现了盛唐时期蒲州城的繁荣景象。由于玻璃反光严重,加之灯光昏暗,拍不清晰。



我逐层从底层到六层,看到每层都有不同主题的陈列。以浮雕、壁画、雕塑等形式,表现了在中华历史进程中具有代表性的舜帝、禹帝、关公、柳宗元、司马光等人物故事和传说。同时,还有反映古代勤劳智慧的河东人民生活场景和民间工艺,如制盐、冶铁、养蚕、剪纸、年画、社火等。在楼的外围及楼道内,还有不少书法作品,散发出浓郁的文化气息。


六层,是鹳雀楼的最高观光层了。我甫听罢张导的朗诵,便凝视着诗人王之涣的塑像,见他执纸挥毫,神情豪放,俯瞰黄河,眺望远方,胸中的激情喷薄而出,一时挥就的笔墨文字,瞬间化作了千古绝唱。



是日天气阴沉,能见度差。虽然不能见到中条山的影姿,但不远处的黄河还是依稀可辨。我想,若是一个大晴天,薄暮时分,夕阳西沉,定能更好地感受诗人笔下的诗情画意,及其抒发的豪迈情怀。但这又有何妨?诗人的诗句,早已像奔腾不息的黄河水一样,流淌在人们的心海,化为永恒。


我移步到鹳雀楼六层的正中位,俯瞰着规整洁净的园景。那一个个游人,变得如蝼蚁一般大小。我们每个人确实是渺小的,就像历史长河里的一朵浪花,黄河中的一粒泥沙。登斯楼也,我却也有了当年登泰山而小天下的感怀。
*
所附照片系手机拍摄
写于2021年9月15日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