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多次游走于何山,让我想到了“仙风道骨”这个词语。若将其喻之于何山,倒是十分贴切的。
所谓“仙风”,因何山原名鹤阜山,曾经是一个仙鹤栖居的地方。虽然早已看不到它们的身影了,或者也仅是一个传闻而已。但不管如何,看到那一座座含有“鹤”字的亭子,我似乎能感觉到仙鹤的存在。




照例,园方应在园中养些丹顶鹤更好,但可能受限于国家野生动物保护条例之规定,却圈养了两只孔雀?不知是否孔雀的级别低于丹顶鹤,或者是饲养难易的因素?




虽说“仙风”有些缥缈虚无,但“道骨”却是真切存在。
从山下的石磴道一直行至山顶,迎面可见一座牌坊,或曰“棂星门”。其正面坊额为:“鹤阜圣境”,两侧柱联为:“入真门,秉真教,参透真玄真自在;登妙境,聆妙音,顿开妙道妙神通”。背面横额为:“道法自然”,两侧柱联为:“一心守道,道无穷,穷中有乐;万事随缘,缘有份,份外无求”。细细读来,确实蕴含道理,但也够玄妙的。




过此牌坊,就进入道观圣地了,山门上方“何山道院”四个字赫然眼前。
目前看到的何山道院,是2009年经苏州市有关部门批准改扩建的。2012年5月18日落成,神像开光。其占地面积8500平方米,建筑面积达2000余平方米,现为苏州地区规模较大的道教宫观之一。




何山道院依山势而建,主要建筑沿中轴线排列,从东向西,依次为山门(灵官殿)、张王殿、玉皇殿、斋堂等。张王殿两侧为配殿(供奉高新区各地方神)、玉皇殿两侧为慈航殿(观音殿)、财神殿、仙居堂等。




若说其与其他道观有明显的不同之处,就是张王殿及其两侧的配殿了,分别有“师母殿”、“三香殿”、“太姆殿”、“大娘殿”等。
这个张王殿,那可是大有来历的。它是何山道院的前身,里面供奉的是曾经的“苏州王”张士诚。




说起张士诚这个名字,在苏州几乎是家喻户晓的。
这位元末农民起义的领袖,于至正十六(1356年)平定苏州,建都称王,国号“大周”。据苏期间,改腐败,兴水利,薄徭赋,育人才,恩泽百姓,庇护一方。苏州百姓感念其恩德,建张王祠,岁岁供奉。至今,每逢农历七月三十,民间仍有烧“狗屎香”的习俗,以示纪念。




现在的张王殿,殿内供台正中供奉的就是张士诚的塑像,人称“何山大爷”。这个称呼,古已有之。当十年后朱元璋大将徐达领军攻破苏州,张士诚被俘,押解至南京后缢死。苏州百姓慑于明初政治上的严厉控制,故在庙内供其像,并以“何山大爷”之名以祭祀。




此外,苏州人将谈话或谈论谓之“讲张”,就出自于明初统治者不许“讲张”之令。至于后来的“洪武赶散”,苏州有几十万人被迫背井离乡,驱散到了苏北,乃至安徽凤阳等地。这在我以前“心泊东吴”《阊门》篇中有所提及,在此不予展开。




由此看来,苏州人与张王有着不解之缘。如今,张王殿殿前正中悬挂着红底金字的横匾“圣恩普沛”,门前楹联为:“殿宇重新祈人间富庶;山川依旧愿天下太平”。是的,作为普通的黎民百姓,这无疑是一个最为朴实的愿望了。




我看到道院南侧院墙外,还有一块“张王剑石”。据民间流传,张士诚平定苏州后,带领数将领到城西何山巡视,见山腰一奇石,顿起雄念,拔剑弑石。手起剑落间,整块石块被一劈为二,后人遂称之。
如今的何山道院,为信众提供祈福道场、超度、净土旺宅、请神开光、财神供养等宗教服务,并每年举办迎新春法会。每逢农历四月十八,还要举办庙会,进行隆重的祭祀活动。广大信众从四面八方赶来,漫山涌动,盛况空前,成为人们的休憩福地、养生旺地和信仰家园。
* 所附照片系手机拍摄
写于2021年7月28日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