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真山,地处高新区通安镇(原属浒墅关镇),亦是苏州大阳山西北的十座小山之一。但较之先前介绍的恩顾山、彭山和严山,面积要大些,海拔也略高些。



真山,原名甑山。因山巅有七穴如瓦甑,故名。其长约一点二公里,宽约零点六公里,由三座小峰组成。中间主峰和西面小峰合称“大真山”,海拔七十六点九米;东面次峰称“小真山”,海拔三十二点八米,山体由火山岩构成。




山虽不高,但山势崇峻连亘,宛如天然屏障,通贯西部山区的水流要道—浒光运河从中间穿流而过。若登上山顶,则东望虎丘、何山、狮子山;南对观山、凤凰山、鸡笼山、阳山;西眺太湖;北观小蜀山。




当然,我等是没有登高望远的机缘了。因为真山脚下四周均有铁丝网围栏,并非只是出于山林防火考虑,还因山中曾经挖掘出古墓,出土过文物。从当年的毁山采石,到后来的生态修复,经历了抢救性发掘,到封闭性保护的过程。



今年六月二十日下午,我在走访了严山宕口后,看时间还早,干脆就直奔真山而去了。
从公园的南门入园,呈现在眼前的是一派湿地风光,有水杉林、苇草、睡莲等多个品种。沿着湿地东西两翼伸展的,便是长约一公里的滨水慢行步道。



我行于其上,一边西行,一边观景,直至山的西北端一个住宅小区的门口。因为心有不甘,想绕到山的北面,看看是否有哪个地方可以上山。但北面的道路也被封锁,不能入内,终无所果。



无奈,只得返回。为不走回头路,故走上湿地南面的土坡。林荫蔽日,道中幽静。穿过刚才入口的南门,向东北方寻去。
等到了东北端,照例是封路,进不了山北的道路。



于心灰意冷地回走时,看到路边有一处石阶,应是上山之路。遂拾级而上,直至上方,有砖木结构的亭子一座,无额联,前竖“真山亭”石碑一块,下署“苏州市绿化委员会建一九九六年八月”字样。



其实,此处乃真山东面之次峰“小真山”也。但观亭子左右及后侧,皆有铁丝网围挡,拦住了通往主峰大真山的山道。



上山不得,于是死心一条路,观园呗,谁叫此地有迄今为止苏州地区考古发现的最大墓葬呢?
一九九二年至一九九五年期间,由南京博物院、苏州博物馆成员组成的真山考古队,在真山对古墓进行抢救性发掘及全面考古调查,共发现五十七座土墩,其中大真山五十一座(一号墓葬),认为是吴王寿梦墓;小真山六座(二号墓葬),墓主被认为是春申君黄歇。



如此重要的吴楚贵族墓葬地,曾于1998年11月24日,被列为苏州市文物保护单位。照例园内应该有文保石碑的,但有可能在被铁丝网围拦的区域内,游客进不去,自然看不到。



真山公园面积为四十三公顷,就其构建说来,还是值得称道的。设计者本着“海绵公园”和建设“生产性的低维护景观”两大主旨,营造集游客漫步、观光、休憩、科普教育等为一体的带状功能,使一个垃圾填埋场改头换面,变成了一个“看得见山,望得见水,记得住乡愁”的城市公园。



同时,真山公园有一个特定区域,还是宗教活动的场所。我看到大、小真山之间,有一座寺院,里面的殿屋虽不说十分豪华,但名称较多。尤其是它独立的山门,四周空旷,别具一格。



看介绍,这寺院为“甑山寺”,始建于五代时期。其遗址,至少在1926年5月李根源先生登山遍寻时就不见了。目前所见,当然是近年重建的喽。



我望着山门上方的题额“甄山寺”,似有沿袭古名之意。但可能又是苏州人读音的缘故,原来的“甑”(zèng),变成如今的“甄”(zhn)了。



* 所附照片系手机拍摄
写于2021年6月25日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