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从螺蛳墩遗址出来,沿着吴门口路继续北去,有一座“响水桥”。这“响水”,只是望亭古镇一座桥的名称,可不是苏北的“响水”哦。
响水桥,位于月城之南门,建于清雍正时期,时称“一品桥”。目前所见,为极其普通的钢筋混凝土结构桥梁,不知当时所建,采用的是什么材质和形式?但因此处为苏锡分界线,之前该桥前有吊桥,跨月城河还有木桥。时至今日,当然已经不复存在了。



在响水桥栏两侧观望,向东即为大运河东岸的望亭发电厂,面西见一桥跨于月城河,是为“月城桥”也。
走过响水桥,继续寻找月城遗址。因有路牌指示,故不难找寻。这“吴门口路”也挺有意思的,起点为双白街,向东至京杭大运河西岸后一直朝北。待过响水桥后,又经几次折西转北,由北转西,最终下穿苏锡两市陆地交界处的沙墩港大桥,西延至北太湖大道。



我折过几个弯后,又越过一座当地人也不知其名的小桥,左拐便到了“月城遗址”的入口。
怀着急切的心情来到遗址前,一眼望去,就这么小的一块地啊,目测应不会超过一亩,估计其只是一个象征性的遗址保护点吧?历史上真实的月城遗址范围绝对不止这丁点大的地方。



看遗址前的立牌介绍:
月城,又名越城,原是越干王城,在明朝中期防倭寇而重筑月城,利用原干王城的部分,开河筑城约两平方公里,并设置东、南、北三门。南门即响水桥前吊桥,跨月城河有木桥。清雍正时大运河修拓而撤,建一品桥,又名响水桥。北门跨月城河与蠡河合流处,称为北栅口,晋代始建。清雍正时运河直航后改称为卡子关口,故在运河西岸有关桥。东门跨古月城河,雍正期间拓宽运河,改道直航,把原月城一分为二,即成上塘月城、下塘月城,筑了三个坝,变成鱼池、菱塘,即现在热水河,东门废。


又据相关资料介绍,
月城(越干王城)遗址在望亭镇北,中心城为一平方公里的方城(被大运河分割成上塘月城和下塘月城),四周筑有土垣,内有五纵、五横十条河道。外城约二十五平方公里,基本上两里一条河,一里一条浜,适度一条泾,以河通水,以泾排水,以浜引水,形成以江水洲为特征的水网平原。两千多年来,越干王城历经大小战争几十次,遗迹悉数被毁,仅剩下土城(月城)、夏禹奠(下圩田)祀行宫以及反映干民族生活、生产、居住的带干字的古地名和干民族独特的用语。
惜乎,一座古城池已毁于历史的沧桑中,无从再现;幸哉,总算得以保存这一小块遗址,供后人凭吊怀古。
遗址内,前方置若干个青砖砌的矮墙,后面则为一堵花岗岩基础的城墙,上有城堞。城墙的一侧,分别嵌有望亭镇人民政府于2018年6月月城原址重修的简介,以及明代王樨登《过望亭》、清代叶士宽《麋城怀古》的诗文。城墙下方,矗有苏州市相城区人民政府于2009年12月10日立的“望亭城址”控保单位石碑。



细观石碑背面简介:民国《吴县志》载:“望亭土城,明嘉靖时备倭所筑。”城在太湖与古运河之间,平面为长方形,东西长约一千五百米,南北宽约七百五十米,面积一百一十余万平方米。现肖家浜东北尚见高出地面之长方形土墩,可采集到青花粗瓷残片、灰陶残片等。四周城河环绕,是一处明代抗倭军事设施。
保护范围:肖家浜村东,东西五百米,南北两百米。



照例说,这城墙应用青灰色的城墙砖砌就才是。但不知为何,竟用了墙砖贴面,好些地方已经脱落。照苏州人的说法,实在搭浆。倒是一墙之隔的无锡地界,一座被冠以“无锡月城生态公墓”的墓园,静穆的置立于京杭大运河与越城遗址间。这倒也好,物与人,都在这个地方安息了。



同样一个“月城”的名称,苏州用,无锡也用,是何缘故?我问在运河边收获油菜籽的无锡当地人,他们说“月城”有前、后之分的。回家后再细看拍得的月城遗址城墙上文字照片,上面明白地写着:月城,始于公元前四千年左右良渚文化期末古干国,地处现今望亭与硕放交界处,望亭月城属前月城。
*
所附照片系手机拍摄
写于2021年5月13日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