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今年四月四日,朋友与我驱车到望亭转了一圈,去了几个地方。如稻香小镇的油菜花海、望亭运河公园、历史文化街区、长洲苑湿地公园等。有关见闻,已被我写成博文,并发于新浪博客我的原创园地里。
五月九日,我再次去了望亭。和另一位好友从街上一直兜到了“螺蛳墩遗址”,在猛太阳下完成了一次历史文化的寻觅。



螺蛳墩遗址,位于望亭镇四旺村黄泥岗东,东北紧邻京杭运河。于是我俩从镇区,步行至四旺村的地界。
四旺村,地处望亭镇郊,东与老镇区相连,南与新镇区相连,西与宅基村相邻,北与无锡隔河相望,老312国道贯穿全村。



村里原来的情形不知怎样,反正眼下所见皆是目前整治过后的现状,整体环境还不错。
村里有一条河浜,上跨一座小桥。我俩在那稍作停留,看到桥堍有村民居住,即顺便了解一下四旺村的情况和去螺蛳墩的走法。于是知道了那座小桥的名称,就叫做“小木桥”。



大太阳当头照着,温度已达三十三度,显得十分燥热。此时,我忽然想到了唐代诗人杜牧的那首“清明时节雨纷纷”的诗,只不过情形有所不同而已。
试着依样画葫芦,变成了这个“酱紫”:初夏时节日炙熏,路上行人头发昏。试问遗址何处去,村民遥指螺蛳墩。



我俩走过小木桥,朝京杭大运河方向行进,一条冠以“螺蛳墩”名称的道路展现在眼前。
根据路牌所示,螺蛳墩路南接问渡路,北依运河边的吴门口路。我在其与问渡路交汇处望了望,拍了个路牌,就沿路北去。前方上行有一座桥,纵跨运河,谓之“工农桥”,过桥即通往望亭发电厂。桥堍一侧有路通往运河边的吴门口路,边有立牌标示“月城遗址”和“螺蛳墩遗址”字样。


下行至吴门口路左拐,走不多远,就到了遗址前。见有两块立牌,细观之,一为“杨柳墩遗址”,二乃“螺蛳墩遗址”。
一个地方出现两块牌子,究竟是怎么回事?



原来“杨柳墩遗址”的年代竟早至春秋时期,但目前基本看不到了。根据简介所示:
杨柳墩地处大运河望虞河交汇口,面朝太湖,原有三万平方米。地势险要,四面河围,历为军事要地,明将常遇春在此与罗木争夺半月之久。太平军筑炮坛防守,以镇太湖。杨柳墩出土文物以明清时期为主,也有几何印纹硬陶等。1992年,望虞河闸工程占用了杨柳墩大部分,其余在河中。


而“螺蛳墩遗址”的年代则为汉代,至今依然存在。根据立牌介绍:
墩体中部高四周低,整体形状近似馒头状,四周环水,疑似环壕,面积约五千四百平方米。2015年4月至10月,苏州市考古研究所对螺蛳墩遗址核心区域抢救性发掘,布探方九个,发掘总面积八百多平方米。发现以及十七处,其中墓葬十六座,灰坑一个。出土遗物一百九十二件(组),其中墓葬遗物一百零二件(组)。主要遗物有:铜镜、陶壶、陶罐、铜带钩、铜钱、铁剑、铁削刀、琉璃耳珰、铜盆、铁鼎、铁碗、青瓷碗、青花瓷盘、青花瓷杯、石砚台等。另采集墓砖标本五十八件,遗物现存于望亭镇地志馆内。


我站在路边一眼望去,遗址已被规划成一个公园,草木兴盛,郁郁葱葱。顺阶而下,来到一面照墙前,原来它是“螺蛳墩遗址文化墙”,上面介绍了与之相关的一些情况。前面安放着四个大石墩,想不出其为何意。
我和好友循着鹅卵石铺就的小径绕园一圈,满目青翠,有些地方杂草高达膝上,可见平时来得人并不多。


在这样一个面貌焕然一新的古代遗址公园里逗留,我们虽然已难以看见岁月的沧桑,但它已经作为吴地历史文化的一部分,得到了保护,载入了史册。
*
所附照片系手机拍摄
写于2021年5月10日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