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景区入口
在金银滩草原,我们未深入到“达玉部落”。第二天,来到了青海省互助土族自治县威远镇西南部的“彩虹部落”。那里离青海省省会西宁市仅三十公里,因高速封路,我们晚到了一小时。从上午十点钟至下午两点三刻,包括进昆仑玉展厅购物,参观土族部落,吃饭,看实景演出等,呆了将近五个小时。

彩虹门

彩虹圈

大型石羊

园内景观

“中国土族”勒石(赵朴初先生题)
“彩虹部落”土族园,是中国第一座大型的土族民俗文化主题公园,现为国家AAAAA级景区。其占地面积十三万平方米,建筑面积一万三千平方米,形成了青海省最大的以青砖青瓦、生土土坯、砖雕木刻形式建造的大型土族民俗文化古建筑群,成为环夏都西宁旅游圈中的一个重要景点。

景区导览全景图

文创中心

福禄寿

土族阿姑引导员1

土族阿姑引导员2
景区前有一座大型的彩虹门,如一道彩虹驾升蓝天。彩虹门内,高大的牌楼上额书“厚德载物”四字,后面就是景区的入口了。

土司大祭坛正面

土司大祭坛正面俯瞰

土司大祭坛正面简介

安召广场之弧形长廊

土司大祭坛背面鼓
看景区的导览全景图,景区的主入口应在另一侧,城墙屹立,城楼高企,两侧悬鼓,下方刻匾,额题“土族园”。站在前面的广场上一眼望去,颇具气势。

土司大祭坛背面草车

土司大祭坛背面粮车

土司大祭坛背面双喜临窗

土司大祭坛背面鼎

安召广场一侧
根据景区提供的简介:
彩虹部落土族园主要旅游景点有;百年老油坊、世义德酒坊、马术俱乐部、射箭场、活佛院、安召广场、土司府、庄廓院、百年老水磨、生产生活展示馆、土族服饰展示馆、土族祭坛、宗教展示馆、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保护中心、土族大牌楼、彩虹门、十八坊商业街及吐谷浑大营等。

土司大祭坛顶层“平安金钟”

土司大祭坛背面顶层经筒

土司大祭坛背面俯瞰安召广场

安召广场上的“轮子秋”

“轮子秋”简介
这多景点,集中展示了土族的历史、民俗文化、土族非物质文化遗产、民族建筑风格和土族生产生活习俗等,体现了浓郁的土族民俗风情,具有极高的观赏性、娱乐性和参与性。

在安召长廊前远望土司大祭坛

“世义德老酒坊”远观

“世义德老酒坊”简介

“世义德老酒坊”一侧

“世义德老酒坊”前
行走在偌大的土族园内,我总的感觉就是看点多多,新奇处处。通过参观,对一个本来我一无所知的民族及其风土人情,有了一个初步的了解和认识。

“十八洞沟老油坊”内景

“十八洞沟老油坊”简介

土族院落生活场景

土族院落生活场景雕塑1

土族院落生活场景雕塑2
土族是世居于青海的古老民族之一,“土人”在汉语中具有“土著”的意思,但与其祖先吐谷(yù)浑之“吐”似乎有直接关联。因为吐谷浑在唐朝中期以后称“吐浑”,而“浑”在蒙古语中是“人”的意思,所以到了元朝蒙古人统治时,汉文史籍中就出现了“土人”的记载。

土族老村廓入口

土族老村廓内石径

土族老村廓简介

土族老村廓内民居1

土族老村廓内商铺(右)
土族因其独特的人文与自然条件,而形成的青海土族文化艺术,又以其文化、历史、语言、民俗、艺术、宗教信仰等诸因素的独特而增添几分神秘。原来的称呼较为繁杂,各地皆有自称。如互助、大通、天祝一带的自称“蒙古尔”(蒙古人)、“察罕蒙古”(白蒙古);民和县的自称“土昆”(意即土人,吐浑音转);乐都县自称“大夏人”(西夏人);其他地区的自称“土户家”。附近藏族称土族为“霍尔”,汉、回等民族称之“土人”、“土民”。新中国成立后,根据其本民族的意愿,才统一称为土族。

土族老村廓内民居2

土族老村廓内民居3

土族老村廓“多士代老水磨”房一侧

土族老村廓“多士代老水磨”房正面

土族老村廓“多士代老水磨”简介
我查了一下2010年第六次全国人口普查的结果,显示土族人口数为289565人,有意思的是男、女比例基本相当,其中大部分居住在青海省,有将近二十万人。

土族老村廓内水车

土族老村廓内“阿姑绣苑”

木车花轿

阿姑和阿吾

两位阿姑的背影
土族男孩叫“阿吾”,女孩叫“阿吾”。景区内有专门负责引导的阿姑,带着游客参观介绍,她们穿着本民族的服饰,十分艳丽,服务热情,成为园中一道别样的风景。
(未完待续)
*所附照片系手机拍摄
写于2021年1月31日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