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从崇本堂出来,隔河相望,见对面又有一处老宅。越过前方的长庆桥,左拐即达。
走到石库门前,两侧墙上分别挂着“江苏省文物保护单位嘉荫堂”和“嘉荫堂简介”两块牌子。进去一看,根据里面的建筑布局,此处实为一个后门。其前门在竹行街,青砖扁砌的外墙,同样是一堂石库门,具有民国建筑的风貌。门口挂着“吴江市文物保护单位嘉荫堂”的木牌。
其实我第一次去嘉荫堂,是从竹行街的正门进入的,待走到后门出来,才发现河对面就是崇本堂了。




在门口看该堂简介;
嘉荫堂,由北厍柳氏建于民国十一年(1922年),占地854平方米。原有四进建筑,1993年修缮时将第三进改作中庭,1996年对外开放。墙门为“八字式”水磨青砖石库门,正厅为“纱帽”厅,满轩做法。第三进楼厅两侧为厢楼,设砖雕门楼。此宅环境静谧,建筑雕刻细腻精致,富丽典雅,具有较高的艺术价值。1997年被列为吴江市文物保护单位,2011年被列为江苏省文物保护单位。




简介中的柳氏,即宅主柳炳南先生,其与著名爱国诗人柳亚子先生同宗。当年,柳亚子先生还曾在此居住过。
进入水磨青砖石库门,即为门厅。穿过天井,后面就是正厅“嘉荫堂”了。




嘉荫堂,俗称“纱帽厅”,系仿明结构。其建筑端庄大气,视觉敞亮。至于其名称,源于宅主柳炳南祖上在北厍的老宅“绿荫堂”。因老宅在民国八年(1919年)遭遇火宅,化为灰烬。故后来柳炳南到同里购地建宅时,改“绿”为“嘉”,以示纪念。




我看到大厅正上方,挂着钱君匋先生题写的“嘉荫堂”匾额、下方《松柏长青图》两侧,有联曰:“闲居足以养老;至乐莫如读书”,充满了闲适之意,书香之气。
堂内梁架上刻着不少精美的吉祥纹样,而梁头仿照明代官帽的帽翅上,则刻着反映“三国演义”故事情节的图案。依我看来,梁架上的雕刻似乎比帽翅上的要细腻和精致些。




出正厅,即进入一个中庭,这让我有些意外。不是说这庭院不好,而是这种过渡方式不多见。于是想到简介中所说的,此乃后来修缮时由第三进改作而来,作为正厅和堂楼之间的过渡。其西侧曲廊使两者得以贯通,晴雨天免得日晒雨淋。




堂楼,亦即内宅,名“衍庆楼”,是主人日常生活起居之所。
楼内的雕刻亦为梁架和梁头部位,与正厅基本相仿,但内容为花卉和“二十四孝”故事,体现了传统的中华文化理念。楼前,设一座砖雕门楼,额题“厚道传家”,表明了宅主的人生态度和处世哲学。




我发现,紧挨着衍庆楼之西北角,居然还有一座二层建筑,名为“水秀阁”。其小巧玲珑,精致美观,当为嘉荫堂出彩之处。




我欣然登阁,欲领略其介绍中所说“一水东西云窈窕,几家杨柳木芙蓉”之佳境。凭窗俯瞰着石板街上来往的人群,那是一种在城里厢看勿到的场景。遥想当年身居幽处的主人,或许也曾在此窗口,观察过外面的世态人情吧?




此时,一阵欸乃的橹声传来,我听着它向长庆桥驶去。伴随着船上相机和手机的“咔嚓”声,不知有多少游客已经将江南水乡“小桥、流水、人家”的风景摄入了镜头,将同里古镇“淳朴、雅致、灵动”的韵味留在了心上。
写于2020年4月24日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