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在同里古镇三桥之一的太平桥北侧,我看到有一面用青砖新砌的空斗墙。走近一看,墙上挂着“太湖水利展示馆”的牌子。



太湖,是我国第三大淡水湖。太湖水质的好坏,关系到全流域社会、经济和民生的安定与否。故自古以来,治理太湖,似乎一直处于进行时状态。




太湖,在我国有史以来的第一个朝代夏朝,时称“震泽”。当年的大禹曾在太湖治水,有“三江既入,震泽底定”之说。在我走过的几个地方,至今仍能看到与之相关的遗迹和名称。如吴江震泽古镇的“禺迹桥”,洞庭东山石桥村的“震泽底定桥”,洞庭西山的“禹王庙”等。尤其是具有“天下第九洞”之称的西山“林屋洞”,那处“灵威丈人得大禹素书处”的石刻,更是富于传奇色彩。




地处太湖之东的吴江同里古镇,自然也得益于太湖的恩泽。设立这样一个“太湖水利展示馆”,以图文、实物和多媒体的方式,全方位、多角度地介绍太湖治理的前世今生,来龙去脉,以及水患带来的灾害,治水取得的成效,在观众面前呈现了一幅幅古今治水的壮丽画卷,让我们切实感到只有真正的“震泽底定”,一方百姓才能“民心笃定”啊。




展示馆由一个窄小的门进入,里面是古色古香的老宅,但经过了一定程度的修缮。同里的老宅多,该不会又是哪家的宅第吧?
果不其然。




据了解,这个地方,原为“太湖水利同知署”旧址。“太湖水利同知署”,俗称“同知衙门”,为雍正八年(1731年)在同里特设的,太湖流域最早的流域管理机构。其级别相当于苏州知府的副职,为正五品官员。



太湖水利同知署,原地基面积为一万三千多平方米,建筑面积两千四百余平方米。目前,原本进深七阶的深宅大院,保存相对较好的仅为第四、第六两进了,其余各进建筑位置结构均已变动或已失存。



因第六进结构位置基本未动,只是年久失修,破落不堪。后经过全面修缮后,太湖水利展示馆开设于此,也算是适得其所。



从2012年4月规划筹建,历经四年多时间,于2016年6月8日正式开馆,对外开放。成为展示太湖流域水利文化和水利成就的窗口,从而让更多人了解太湖水利和水文化。




写于2020年4月18日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