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前两篇所发的大阳山植物园景区所见,仅是其整个景区南区的大部分。而北区,则是在我后来再去时刚刚涉足。
这次去,并非补上以前未到之处,而是要经过那里,去寻找一个我听闻了好久,而未曾去过的地方。那就是听来有些让人绝望,但心里充满着好奇的“绝望坡”。

阳山环路上的门楼,前方为太湖当代美术馆

苏州高新区国画院(太湖当代美术馆)

阳山环路口勒石,前方为“百果园”

路口指示牌
依然与上次一样,先是在太湖大道处,从南面进入植物园景区。沿着“锦鲤鱼廊”蜿蜒北去。在经过植物园游客中心后,转入上大阳山的汽车通道,走过苏州高新区国画院的“太湖当代美术馆”,前方就到了一个岔路口。

“百果园”门楼

仰望大阳山

上“阳山草堂”木栈道
路口矗立着一块巨石,上镌“大阳山”三个大字,由苏州书法家谭以文题写。路旁另有一块指示牌,箭头指明了“菖蒲茶庄”、“阳山草堂”、“百果园”等方向。
我循着指示前行,前方便是“百果园”的门楼。穿过门楼,脱离车道转向山坡,不一会就来到了“阳山草堂”。

“阳山草堂”竹门楼

“阳山草堂”外景

匾额:“阳山草堂”
门对:“山林拾翠披清露;草屋吟诗抱古风”。(钦瑞兴题写)

“阳山草堂”简介
据说历史上有五处“阳山草堂”,而目前所见是前些年恢复的草堂,其主人为明代嘉靖年间隐居在阳山西白龙坞的岳岱。看草堂前立牌介绍:
岳岱(1497—1574年),字东伯,自称秦余(即阳山)人,明朝著名文士。其祖上因立下军功而到苏州做官,至父辈,方喜读书。嘉靖年间,岳岱在阳山西麓开辟草堂,在此结庐隐居而撰《阳山志》三卷,分为山势、泉石、台洞岩壁、古迹、司庵庙、草本、药产、堂墅、饮食、诗文十个篇章,全面介绍了其时阳山的概貌,成为当今了解阳山的,不可多得的珍贵志书。

木栈道上方为“阳山诗廊”

走向“阳山诗廊”

木栈道边盛开的“双荚决明”花
“阳山草堂”上方的建筑,即为“菖蒲茶庄”。到达那里,要沿木栈道上行,并穿过一条长长的“阳山诗廊”。诗廊里,以竹简串编的形式,雕刻着由苏州当代书法名家书写的阳山诗文近三十幅,只是此日天气阴沉,廊内能见度差,影响了观赏。

“阳山诗廊”内

“阳山诗廊”竹刻选1

“阳山诗廊”竹刻选2
“菖蒲茶庄”,其雅名得自阳山山间的菖蒲泉和菖蒲草。菖蒲泉乃明代阳山著名古迹,古志载:“菖蒲泉,其泉清冽,稍逊龙湫,而甘味过之。以沟中多生菖蒲,故名。流溉山田,可三四十亩。”明代阳山产茶,多以菖蒲泉冲泡。明《阳山志》作者岳岱赞曰:“汲泉烹之,其色碧绿,香而味佳,诚不厌啜。”
“菖蒲茶庄”依山而建,筑于菖蒲泉旁,占地约七百平方米。有雅室三间,分别为“茗香苑”、“玉壶春”、“清心阁”,其匾额由苏州书法家钦瑞兴所题。户外有观光平台,可凭栏眺望山色美景。

“阳山诗廊”竹刻选3

“阳山诗廊”竹刻选4

“菖蒲茶庄”前的游客休息区,右侧为“茗香苑”茶室
我因时间关系,只在茗香苑门口的木凳上稍事休息,并在木围栏处张望一番后,就急于上山寻找“绝望坡”了。
我的好友小苏,是一位户外骑行者。这些年来,去无锡,到安吉,都是呼朋唤友骑着单车而去。阳山百果园这一带几乎是他平时锻炼的基地了,因此对绝望坡也较为熟悉,他自己也上去过几次,并还在微信朋友圈里晒过照片。

“菖蒲茶庄”之“玉壶春”

“菖蒲茶庄”外廊观景台

“环境实时监测”屏,右豁口为上山小道
我初以为,绝望坡在森林水世界那里上去,位于阳山之东。岂不知经询问他后,得知竟在阳山南坡。那天,我按照他所说的大致方位,一路寻去基本顺利。只是到了“菖蒲茶庄”的“茗香苑”口时,感到无路可走了。于是在“环境实时监测”屏前用微信联系小苏,被告知就从显示屏边上的豁口上去,真是一拍抿缝的事啊。

沙土陡坡

护林岗哨

上山小道1
也许老天故意要考验我似的,在经过了护林岗站后,原本阴沉的天,竟然下起雨来了。虽然不是很大,但密度很高。幸亏我有所准备,带好了雨伞,但对于登山来说,毕竟增加了难度。
山道湿滑,且随着海拔的升高,道路越来越狭窄,有的地方看似已无路可走,需走到近前才能看清;坡度也是越来越陡,角度都在四十五度角以上,有些地方估计有五、六十度。一脚蹬上去,对腿劲绝对是个考验。

上山小道2

上山小道3

上山小道4
我看到山道旁间有正规的消防栓设置,看来林区对消防工作还比较重视。它似乎也在提醒我们,森林防火,人人有责。
在一墩巨石边,我突然看到了用红漆勾勒的“吴王魂”三字。此阳山南坡,莫非就是吴王夫差当年被越国军队围追,媾和遭拒,自刎丧命之处?估计知其悲剧酿成之原因者,见此碑时,都会为之扼腕叹息的吧?

上山小道5

上山小道6

上山小道7
在这样一个林深草密,路陡石滑,人迹罕至的山道上攀登,除凭体力,更靠信心。经过“吴王魂”石碑,上面的路似乎更为陡峭了,不知是否暗示着光明即将来临?
在一块巨石下方,我停了下来,透过细密的雨丝,隐约看到上方有一巨石阵,岩壁上仿佛还有红色的字迹。不会就是绝望坡吧?

上山小道8

上山小道9

上山小道10
攀将上去,走近一看,果不其然。石壁中间原来的文字已被涂抹,而在右边重新题写。细看,两处皆非镌刻后描红,而是用红漆直接写上去的。于是,我就不知这“绝望坡”的名称,是古代就有的,还是现今好事的户外登山者所题?

上山小道11

上山小道12

歇歇脚俯瞰植物园
这个位置,大致多高,为何令人绝望?等我从石旁一登而上时,却是豁然开朗。一条崭新的柏油消防车道横亘眼前,原来已经到了山顶,高度应在三百米左右。

拉近与植物园的距离

“吴王魂”石刻

休息后继续上行
这条山道,这个高度,从我那天从山脚下直接向上攀登,应该算不了什么。但是对于那些翻山越岭,长途跋涉而来的“灵树线“(大魔鬼线)的人来说,如果上大阳山不是从凤凰禅寺那边而来,而是与我走同一条道,到了“绝望坡”前,由于体能消耗太大,或许是会产生“绝望”的感觉。但不知近在咫尺,只需再坚持一下,须臾之间,便是坦途了。

岩石湿滑

巨石下方定睛眺望

石壁上红字依稀
那天,我一登上“绝望坡”顶,就遇到了一支走“灵树线”的队伍,他们从凤凰禅寺那边过来。遂与其中一队员攀谈请教,并由他邀请,入了他们的户外登山群,随时可了解到他们的活动情况。届时,看一些距离短些的路程,不知是否能与其同行?

来到“绝望坡”石壁前

登上“绝望坡”崖顶,遇上一支正规部队

攀谈后分手,各行其路
在消防车道上彼此同行了一会,他们是直接从大石山下到树山村去。而我,却在见到“文殊寺”石牌坊后,彼此告别,下到文殊殿再去看看。在大殿的前后左右待了一会儿后,遂返身向上,沿着消防车道,向大石山方向进发。

山顶新修的消防车道

望着正规部队远去的背影,心里默念:后会有期
*
所附照片系手机拍摄
写于2020年2月28日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