眺望大阳山(太湖大道与阳山东路交汇处)
上篇介绍了文殊寺景区山下部分景观,上山的明代古道沿途景色,以及整座文殊寺由下而上的庙宇建筑。因文殊殿已接近山顶,海拔300米,故为吴地地理位置最高的寺庙。可谓寺随山而高,殿因势而雄。可以毫不夸张的说,文殊寺是苏州最有观光价值的宗教旅游胜地之一。
“文殊殿”前“舍身台”
“舍身台”前巨石
“文殊岩”对面“养心阁”
尤为难得的是,文殊殿北侧的文殊岩壁立千仞,崖面如削,上面至今还留有几处前人的摩崖石刻。如明代的王鏊、沈周、申时行、顾元庆、夏禹锡;清代的西白龙僧人;民国的李根源等。记录的不仅是古代文人墨客的游历行踪,更是流连山水,热爱自然的一腔情怀。
“养心阁”北侧走道
“文殊岩”
“文殊岩”摩崖石刻南片
“文殊岩”摩崖石刻北片
文殊岩下有文殊泉,水流清澈。对面有古色古香的“养心阁”,入内一看,布置典雅,是一个休憩喝茶,凭窗赏景的好所在。
“文殊泉”
“文殊岩”摩崖石刻:“文殊泉”-(李)根源
“文殊岩”摩崖石刻:下方“文殊泉”;上方“丹崖翠嶂”
“文殊岩”摩崖石刻:“丹崖翠嶂”-计定来
在大阳山游览时,我亲身感受到大阳山这座山体,其形势是南北距离特长。因此,随山而设的文殊寺景区亦是空间广阔,线路漫长。
如果说,从东至西,由下而上的明代古道和文殊寺是景区一条纵线的话,那么,那绵亘于山脊之上木栈道和亭阁,就是一道横线,南北跨度很大,走起来颇费些功夫。
“文殊岩”摩崖石刻群
“文殊岩”摩崖石刻:“鹫峰一柱”-(申)时行
“文殊岩”摩崖石刻:“仰之生敬”-沈周
“文殊岩”摩崖石刻:王鏊
“正德丙子四月庚申,少傅王鏊、少卿都穆、经府王铨、正術王鏐、诸生顾元庆、庐恩同游”
我观赏完文殊岩的摩崖石刻后,就先由木栈道北去。途中,经过了“秦余积雪”亭。
“秦余积雪”是浒关八景之一,旧时是赏冬雪,观日出之佳处。照例说,这八月酷暑之天,加之登山行走,应是奇热无比才对。但或许是应了“积雪”的景吧?我心里倒是一股寒意袭来。
“文殊岩”摩崖石刻:“箭阙”-李根源
“文殊岩”摩崖石刻:“常云峰”(左)-顾元庆
“文殊岩”摩崖石刻:夏禹锡
“文殊岩”摩崖石刻:西白龙僧人
话说那秦余杭山,乃阳山之古名。春秋时期,吴越争霸,越国兵败,吴王夫差曾囚越王勾践于此。后勾践卧薪尝胆,养精蓄锐。于公元前473年秋起兵攻吴,吴不敌越,意欲媾和,勾践不允。亡国之君吴王夫差遂自刎于阳山山南,越王葬夫差于此。
在木栈道上回望“文殊殿”
“文殊殿”渐行渐远
南眺:“文殊殿”(左低);“浴日亭”(中);“箭阙峰”(右高)
嗟乎!想当年吴王夫差是何等的独断专行,先是不听伍子胥劝告,放虎(勾践)归山,遗下后患;后是欲霸中原,不听忠臣公孙圣劝谏,屡屡攻伐,以致元气大伤,酿成国破人殁之惨祸。
哈,历史的事情暂且放一放吧,还是赶路要紧。
“秦余积雪”亭
“秦余积雪”亭简介

石刻:“东观云海日出,西望太湖落照”-徐枋
远远望去,景区最北端那座高高的楼阁,名叫“四飞致爽”阁。在那里可歇歇脚,喝喝茶,还有现下的馄饨可吃,不要太舒服哦。看旁边立牌介绍:“阳山亦名四飞山,四飞致爽茶楼位阳山北高峰珠冠顶。从这里看阳山,阳山四面开张,集东西南北之大观,雄奇卓秀。在此观景品茗,实为人生致爽最佳之体验。”环顾四周,确实如此。
在那里一边休息喝茶,补充能量,一边与人聊天,不觉已过了半个时辰。遂互道告别,各奔前程。
消防通道上北望:“秦余积雪”亭(近);“四飞致爽”阁(远)
“四飞致爽”阁
“四飞致爽”阁简介
大阳山顶上的木栈道,据称有两千米之长。从北面的“四飞致爽”阁,向南一直绵延至凤凰禅寺边。
我沿着木栈道南行,看到阳山最高峰上有一座亭子。其约居山体南北之中心,位于“箭阙峰”脊,由木栈道拾阶而上数十级即达。
待到亭前,见额题“浴日亭”,看介绍,是一座修建于明代的亭子。入内环顾,视野开阔,大有“层峦耸翠,上出重霄;飞阁流丹,下临无地”之感。难怪乎明清两代,苏州不少文人都来这里观赏过日出奇景。
“浴日亭”在望
“浴日亭”
“浴日亭”简介
可以想象,碰到一个好天气,你若在这座亭子里坐上一天,便可朝观旭日东升,暮看夕阳西沉,云霞满天,流光溢彩,那是一幅多么瑰丽的画卷啊?这种场景,我想大诗人王穉登在其撰写的《浴日亭记》中应有所描写吧?
据说在“浴日亭”,除了观赏日出日落外,还有看到一个可以称之为天下奇观的壮丽场景,即每逢农历九月三十日凌晨五点,在这里可看到日月同升的天象。
俯瞰大阳山西侧
俯瞰大阳山东侧
俯瞰大阳山东南侧
俯瞰文殊寺山下殿宇
出“浴日亭”,依旧沿木栈道南行。沿途又见两亭,一曰“长云亭”,一曰“万安亭”,分别又在两亭中作短暂停留,望望野景。林中清风徐来,倒也清神解乏。
在那里西北望,我发觉,舍身台下的悬崖是如此险峻。怪石如鲤鱼跳龙门似的向上游,故名鲤鱼峰。文殊殿踞于其上,成为名副其实的“悬空殿”,器宇轩昂,气势恢宏。
林荫覆盖
“长云亭”
“万安亭”
栈道幽远
在这一段行走时,我基本未见游人。等我到了木栈道最南面的下方,见有一保安人员值班。可能由于天气较热和游客稀少的原因吧?他似乎正在打盹。见有人来,有些惊奇,只说了一句:今天我还只有看见你一个人从这边下来。
其实,平日里从南边下来的游客真的是不多的。大部分的人在“箭阙峰”和“浴日亭”观光后,就直接从上来的明代古道下山了。这要节省不少体力,但也会漏失一些风景。
远眺:“浴日亭”(左上);“文殊殿”(中);“鲤鱼峰”(中下);“半山亭”(右下)
“鲤鱼峰”远眺
石刻:“源隐”-岳岱
石刻:“卓彼吴望”
在大阳山上行走,我发现,若以“浴日亭”为中心,则北去的木栈道因地势较高,既无遮挡。如在夏日,又遇大太阳天,应撑把遮阳伞;而南去的木栈道则逐渐走低,直至终点,基本都有树荫覆盖。
当然喽,这大热的天,还是尽量不要外出,尤其是还要花费大力气的游山活动,亦应尽量安排在天气较为凉爽的春、秋天为宜。
户外运动登山者的登山路线
木栈道上自我影像
壮美大阳山
末了,读读明代大学士王鏊的《登阳山绝顶》诗,回顾一下自己的行走经历,目之所见,似乎更有味道:“
“阳山高哉几千丈,箭缺遥瞻在天上。
一朝置我箭缺傍,坐觉诸山皆退让。
太湖汀滢平于杯,夫椒包山近相并。
山腰鸟道何盘盘,十步九折行且叹。
昌黎正逢衡岳霁,太白休歌蜀道难。
夫差悔悟苦不早,公孙白骨缠荒草。
子胥伯嚭两丘墟,天地茫茫人易老。
划然长啸来悲风,一杯敬酬浮丘公。
何时借我绿玉杖,从此拄过扶桑东。
诗成西日下山去,回视山椒但烟雾。”
*
所附照片系手机拍摄
写于2020年2月23日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