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鳌柱”高耸,庙宇错落
认识招宝山,还是在上世纪的一九七九年。
父母亲自一九七八年下半年随浙建二公司转战宁波镇海后,住进了后海塘南侧的家属宿舍楼。五层楼的房子,我们住在三楼。当时东北面无甚建筑物遮挡,故在自己家里,就能一眼望到招宝山。

在后海塘远眺招宝山

招宝山旅游风景区勒石

招宝山旅游风景区大门

近观招宝山
记得有一次,我站在北窗口,看着山雨欲来的招宝山,上面云遮雾绕,宛如仙境一般。只可惜未能觅得些许诗句,记录下当时的情景。
那时的招宝山,远看还有些意境,而近观,则很荒凉,山上仅陋庙一间。有次下雪天,我与还在宁波海军某部当兵的大弟一同上山,在“圆通宝殿”和“半山亭”前拍了两张合影。

山下池塘小筑

莲池

山下草坪

悠闲的鸽子
有一年的春节,我们吃过年夜饭后,小辈们干脆在招宝山宾馆开了一间房,看电视,打牌至深夜。赶在零点的钟声前上山,磕头拜佛烧头香。山上香烛旺盛,又遇风雪交加,回来裤子上基本都沾染了烛油,洗涤起来极为麻烦。

招宝山西侧的“钩金楼”

“钩金楼”南面

“钩金楼”下成通衢

“钩金楼”北面
从家里到招宝山,也就公交一站路而已。因以前也不收门票,故想去,是随时可以去的。记得父亲在世时,曾经将招宝山作为锻炼之地,隔三差五地会去那儿走上一遭。但不知为何,有次回家,家人听说他在山上摔了一跤,虽未伤筋动骨的,但之后走路似乎有些不大对劲了。腿软软的,抬不起脚。那时父亲已七十开外,经医院检查是由于小脑萎缩而致。从此,父亲便害怕再次摔跤,于是便深居简出,基本窝在家里,有时外出需借助轮椅,有我们推着出去。

“钩金楼”连接“巾子山”

“钩金塘”石刻

从“巾子山”下来,走过钩金楼,可达招宝山

山下的“抗战阵亡将士纪念碑”
招宝山,论其山名,口彩极好。招宝招宝,尽招天下之宝;观其位置,扼守着甬江入海口。其地势险要,素有“浙东门户”之称。目前,已成为宁波市十大风景游览区之一,是宁波市集自然风光、人文景观、宗教文化于一体的综合性游览区,也是镇海口海防遗址的重要组成部分。

“半山亭”正面

“半山亭”背面

一九八五年与大弟在“圆通宝殿”前合影

一九八五年与大弟在“半山亭”前合影
招宝山,古称侯涛山,又名鳌柱山。南北长0.6公里,东西宽0.32公里,占地22.6公顷,最高点海拔80.2米,是宁波市著名风景区之一。其南吞甬江,北临东海,西接古海塘,与南岸的金鸡山隔江对峙,乃甬江之咽喉,海防之要塞,自古以来为兵家必争之地。为了抗击外来的侵略和骚扰,多少民族英雄和爱国志士,在这里洒下了热血,献出了生命,谱写了许多可歌可泣的历史篇章。

俯瞰后海塘

俯瞰招宝山大桥引桥

俯瞰煤码头

俯瞰北部工业厂区
因此,招宝山被称为 “英雄之山”。
自唐代以来共发生大小战事四十六次之多,在这里留下了众多的海防遗迹。在镇海口南北两岸不到两平方公里的范围内分布着各个时期的海防遗址三十多处,这些遗迹,具有历史悠久、分布集中、类型齐全、保存完好的特点,集抗倭、抗英、抗法、抗日历史于一体,在国内尚属少见。尤其是著名的1885年“中法战争招宝山之役”,是中国海岸线战争历史上唯一的一场全胜战役。

甬江入海口

俯瞰甬江入海口

一桥飞架南北

俯瞰招宝山大桥
招宝山,又被称为“文化之山”。这里集中了海上丝绸之路、海防、宁波帮、观音等四大文化,体现了当地厚重的文化渊源。
前来观光旅游的人们,在登高揽胜的同时,凭吊古战场,抒发爱国情怀,亲身感受浓郁的人文氛围。
山道幽幽1
山道幽幽2
山道幽幽3
樱花烂漫
(未完待续)
*
所附照片系手机拍摄
写于2019年5月19日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