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镇海后海塘的建筑构造,有一个漫长的历史演变过程。从唐乾宁四年(897年)前“负塘筑城”至公元一九六四年,共修筑二十一次。从构筑的方式来看经历了“土塘—简易石塘—单层石塘—夹层石塘、城塘合一”的四个阶段。
千百年来,后海塘挡飓风、拦恶浪、保田地、御外敌,造福于民,厥功至伟。



漫步在伟岸的海塘上,不禁让人感叹古代劳动人民的聪明才智和与大自然顽强拼搏的精神。手抚着塘坝的那一块块老的石构件,仿佛就在触摸它那段久远的历史。



据资料记载:
后海塘,原为一道挡风、堵水的护城屏障。始筑于唐乾宁四年(公元897年),距今已有1122年历史了。其本为土塘,故“常有冲决之虞”,后圮。
宋淳熙十六年(1189年),县令唐叔翰动员民工修建石塘,石塘筑法仿钱江塘。嘉定十五年(1222年),县令施延臣和水军统制陈文率工役继续修筑,在塘上建“永赖”、“海晏”两亭。使塘全长达一千四百八十二丈五尺。



明洪武二十年(1387年),为防倭寇侵犯,在拓建卫城时将北面一千三百米城墙与石塘相连,负塘而筑,后毁。
明万历元年(1573年),在新建已毁的北面城墙时,除加固石塘外,又将新建城墙紧贴石塘南面,使用城塘并联,以增加城塘厚度与牢度。后于清乾隆十二年(1747年)七月,被潮水冲毁。
于是,县令王梦弼督工,历时三年,才把旧石塘改筑成新砌石塘。其夹层塘设计之精良,工程之浩大,为浙江省沿海所罕见。以后近百年未曾大修。



清道光十年(1837年)以来,又屡遭飓风恶浪,土石溃决,不得不几经整修、改建、加固。
民国七年,为防止海潮侵袭,改善水利和发展农业生产,镇海闻人朱彬绳先生发起疏浚前大河及修筑后海塘。不但自己捐款千元,又向旅沪同乡募捐巨款,使工程顺利开工并主其事。



新中国成立后,后海塘仍是镇海、江北地区的重点防洪设施,于1957年,1964年两次修葺。到20世纪80年代,因城区发展建设需要,在塘外几公里外又修筑了新塘。至此,后海塘才完成了它捍城防汛的历史使命,于1989年12月被公布为省级文物保护单位。



一路西去,边走边看,便来到了林庙路和环城北路交汇处。见有双孔拱门城楼一座,双檐歇山顶,朱椽筒瓦、镂花窗棂、古朴庄严。南面门额“望海楼”,北面为“镇海关”,上有两层五开间房屋,分别辟为“镇海蛟川印社”和“招宝山画院”。



说起望海楼,真可谓命途多舛。其始建于明嘉靖三十三年(1554年),由知县宋继祖在北城门旧址上建造,既可观览沧海,又可警戒倭船。但约在清中期倾圮。



2002年在推进生态型园林城区建设时,重建了这座望海楼,列为镇海古城标志性建筑之一。
但好景不长,2006年3月13日的一把大火又将城楼烧毁。据说,这之前已经有过一次火警,皆因拾荒人员乱放杂物所致。于是,望海楼又重新造过,成为目前所见之模样。



再往西行,待到达后海塘西南角时,不觉时间已经过了好久。
这个地方,以建城碑亭为标志,是后海塘一千三百米“城塘合一”构筑之西端。



建城碑亭,始建于明万历元年(1573年),为全石结构,单檐斗拱榫镶砌筑。亭内竖立着由兵部尚书张时彻撰文的“定海县增筑内城碑记”,详细记录了镇海建城之始末。



下得城墙,见西口与东入口相仿,也象征性的建造了一座石牌坊。其前后额皆为“皱蓝漾碧”,也只是字体不同而已。
后海塘由此再向西,还有三千五百米,那就只有塘,而没有城了。而且因为要打通由南至北的道路,好些地方塘体已经人为割裂,不连贯,甚至坍塌了。
(未完待续)
*
所附照片系手机拍摄
写于2019年5月8日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