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冬去春来,河岸上的柳条,随风飘拂。不经意间,万千柔枝上爆出了嫩绿的芽,缀满了翩飞的叶,给人以生机盎然,春光无限的美感。

这种感觉,在诗人的笔下,是最富有情韵的。形象生动,意境隽永。从古至今,咏柳者众,诗词歌赋无数,名家佳作辈出。读来耳目一新,莫不脍炙人口。

如:
《诗经·小雅·采薇》中的“昔我往矣,杨柳依依”;
贺知章的“碧玉妆成一树高,万条垂下绿丝绦。不知细叶谁裁出,二月春风似剪刀”;
杜甫的“两个黄鹂鸣翠柳,一行白鹭上青天”;

王维的“渭城朝雨浥轻尘,客舍青青柳色新”;
欧阳修的“月上柳梢头,人约黄昏后”;
白居易的“依依袅袅复青青,勾引春风无限情。白雪花繁空扑地,绿丝条弱不胜莺”;

陆游的“红酥手,黄滕酒,满城春色宫墙柳”;
杨万里的“柳条百尺拂银塘,且莫深青只浅黄。未必柳条能蘸水,水中柳影引他长”;
柳永的“今宵酒醒何处?杨柳岸,晓风残月。”

毛泽东的“春风杨柳万千条,六亿神州尽舜尧”;
……
那看上去微不足道的一棵柳树,一枝柳条,一片柳叶,何以吸引着诗人们的目光,让他们百般吟咏,屡唱不绝呢?哦,原来它融汇了诗人们的纯美诗韵,寄托了诗人们的真实情感。

柳,既易扦插,又易生长,象征着旺盛的,蓬勃的生命力。常言谓之“有心栽花花不发,无意插柳柳成荫”是也。

柳,与梅花和迎春花一样,仿佛就是春天的使者,传递着春的气息。杜甫“漏泄春光是柳条”之句,就是对它最好的描写。

柳,含有赠别之意。白居易的“曾栽杨柳江南岸,一别江南两度春。遥忆青青江岸上,不知攀折是何人”,折柳相赠,柳枝纤柔细软,离情别意绵绵。又因“柳”与“留”有点谐音,故又含“挽留”之意。

因此,古人借柳寓意,咏柳抒怀,创作了大量的“柳枝词”。这种通常为七言绝句形式出现的诗歌,风行于中唐以后,在离别诗中占有较大比例,成为人们喜闻乐见的一种样式。

我在河边看着那一丝丝嫩绿的枝条,那枝条上缀满的叶芽,仿佛就是诗人们留下的一首首诗歌。诵读之,不免叹服诗人们独特的视角,细致的观察,细腻的笔触,真切的感怀,让人如沐春风,似呷香茶,若品甘醇,沉浸其中,不能自拔。
写于2019年3月18日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