去年二月十一日,与老同事等一行五人又去了光福。那天车停香雪海景区边,待铜井山。西碛山、窑上、黄茅石壁一圈兜下来,回来取车时,已过了午饭时辰。

于是便就近在司徒庙边上的一农家菜馆用餐,体力又恢复了不少。

饭后,看回家的时间尚早,便驱车去了潭山的石嵝。将车停在村前的空地上,随即徒步向目的地进发。

对于刚成功登临铜井山、西碛山两座较高的山的我们来说,上石嵝自然是比较轻松的事。

石嵝又称石楼,位于光福镇西南潭山南坡的半山腰,嵝上有石嵝庵和万峰台。石嵝庵又名石嵝精舍,一九八六年被列为市级文物保护单位,石嵝精舍依山构筑,深藏于竹海之中,僻静幽深,是历代僧人静修之处,平时人迹罕至。

我们沿着上山小道拾级而上,不一会,杏黄色的山门赫然在望。这座前些年在原址上重建的,兼作售票处的山门,现“石嵝胜景”匾额已不知去向,门两边的楹联为“水木清华怀细雨,春秋佳日寄琼楼。”应为今人所撰并书。

过山门继续向上,走过一段平坦的道路,忽见前方篁竹掩映之下,有亭翼然。走近一看,乃新建之物,谓“龙泉亭”。石柱两侧,镌刻楹联为“白云翠竹适人意,明月清泉洗我心”,吴郡俞涌撰联,甲申仲秋全斌书。

我们方才还庆幸入山门时,无人售票。现只见一僧人静候亭中,不为别的,只为守住上山必经之道,收取买路钱而已。真可谓进得了山门,逃不过和尚也。

亭子右前方,有井一口,据说源自古代。边上立一石碑,上镌“龙泉”两字,为邑人吴蔭培题。

吴蔭培,字树白,号颖芝,吴县人。光绪十六年进士,一甲三名探花,授翰林院编修。历任京兆试、礼部试、福建乡试考官,翰林院撰文和廉州府、潮州府、镇远府知府。辛亥革命后,吴蔭培回苏州,创立吴中保墓会,使众多文物古迹赖以保护,和李根源同为民国“吴县志”的修志总纂。

但不知为何,井栏竟用水泥搪搪,井口覆以一口生锈的铁锅。这种作派,也太随意和粗劣了吧?

买了门票,方得继续我们的游历。在山道中抬头观望,忽然见翠竹丛中,石嵝庵深隐其中,仿佛远离尘世一般。难怪古人陆蓚来石嵝时,曾诗云“不是樵人偶相识,那知尊宿在袛林”之句。

石嵝庵门额石刻为“石嵝精舍”,但辨不清由何人撰刻。庵现有正殿三间,曾供奉缅甸信徒赠送的玉佛(现保存在光福司徒庙),两侧偏殿可供游客休息或留宿,庭院一丈见方,由石板铺成,乃上世纪八十年代政府两次拨款修复后之现状。庵门前筑有石台,台前小道直通山上万峰台,台左右两侧各有六级石阶上下进出庵门,这种形制在寺观建筑中颇为少见。

我们在庵前石台处拾级而登万峰台,见巨石兀立,崖壁上多为名人留刻。还见有一楼阁,谓“万峰仙阁”。原来曾辟作茶室,估计访者寥寥,生意清淡,也歇业了。但其崖前平台,豁然开朗,远眺万顷太湖烟波明灭,七十二峰缥缈隐现。能在此品茗赏景,确实最惬意不过的事了。

万峰台,应是石嵝的最高处了,相传这里曾是邓尉圣恩寺的开山祖师,元末的万峰和尚打坐修道之处。当年万峰大师游遍光福諸山,发现此处湖光山色殊胜,是修炼的极佳之地。因无处打坐,遂运气发功,将巨石聚筑成台,充满了神话色彩。

我们在嵝上远眺近观,万千气象收于眼底,蕴于心中。在如是一个恍若世外桃源之地,一切都是这么静谧清幽,不染纤尘。是谓天人合一,情景交融者也。

写于2018年4月13日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