挺进西碛山
西碛山,东连铜井山,西临太湖,东西横亘3000米。海拔245米,仅次于光福最高峰潭山(253米)。我们在铜井山顶西眺西碛山时,能感觉到两者之间的落差。

回望铜井山
我们沿着寺院东侧的道路掉头向西,一路蜿蜒,不知转过了几个弯,到达了西碛山的山顶,过程还比较顺利。

仰望潭山
在山顶,我看到有一座巨石阵,据说这就是“划船石”,因茂密的茅草遮挡,看不清其真实面目。于是猜想石壁上是否会有摩崖石刻,便欲一探究竟。没有路可上,我便决定攀爬,一脚踩于崖缝,下有同事托住屁股,借力一举而上。最终石刻未看到,手倒被遍布的荆棘划开了几处口子,如此也便死心了。

远眺渔洋山
在巨石阵的左前方,我们选择了一条山间野道,从最高处一口气直落到山北的窑上村。陡斜的山路,满地的落叶,过程中充满了险情。有两位同事一脚不慎,还吃了两个坐墩,脚也有些发软。

林间小道
下山后,在窑上村稍事休息。这个村盛产桂花,因非花果季,村民们闲来无事,孵孵太阳,谈谈山海经,休闲得可以。我们也与他们攀谈了一会儿,告别后继续赶路。

山顶巨石阵
出得村口左拐,不远处便是一处叫“黄石牌”的地方。此地原为西碛山之西麓濒临太湖处,因新修的环太湖大道(光福至镇湖)穿行而过,将山体人为的割裂开来了。

光影斑驳
我们去的时候,公路和桥梁均建造完毕,正在进行最后的扫尾工程。颇具特色的茅草棚式公交候车亭也已设立,只待通车而已。

山村新貌
高高的路基上,脚下就是悬崖峭壁。我们分头寻找,只为那传说中的“黄茅石壁”。经过一番努力,终于如愿以偿。
只有等真正到了那里,才知道“黄茅石壁”之风景奇秀,让人不得不佩服古人的眼光和雅趣。

居高临下
根据资料所得:
黄茅石壁,位于西碛山西麓的黄石牌。“黄石牌”开阔上千米,一面是以黄石为主的悬崖峭壁,一面是浩淼的太湖,曾是文人雅士幽居之地。饮誉吴中的“熨斗柄”就在此,因其斗入太湖百余丈,形如老式熨斗柄而得名。明代著名书画家唐伯虎曾筑庐于此,并在此绘画作诗。他的老师周臣也曾隐居于此,并在此建迎龙阁。

黄茅石壁1
对于熨斗柄,唐寅所画之《黄茅小景图》,就描摹了这一奇特的景观。并作诗一首:
震泽东南称巨浸,吴郡繁华天下胜。
衣食玉帛百万户,樵山汲水投其剩。
我生何幸厕其间,短笠扁舟水共山。
黄茅石壁一百丈,熨斗湖水三十湾。
北风烈烈身欲坠,十里梅花雪如磨。
地炉通红瓶酒热,日日蒲团对僧坐。
四月清和雨乍晴,杨梅满树火珠明。
岸巾高屐携小伎,低唱并州第四声。
人生谁得常如此?此味唯君曾染指。
若还说与未游人,生盲却把东西指。
黄茅石壁2
其画作左下方有好友张灵的题诗:
黄茅渚头熨斗柄,唐子好奇曾屡游。
太湖绝胜能有几?还许我辈闲人收。

仔细寻找
可惜熨斗柄于1958年围湖造田时被炸毁,如今只能从古人的画作中再睹其真容了。但作为一个原有的胜景,虽已不再,它的名字却被镌刻在附近的一座公路桥栏上。

李根源题刻:西碛
民国年间,李根源曾揽胜黄石牌,在峭壁上留下了“西碛”题刻。黄石牌还有一处无题款的石刻“黄茅石壁”,疑似为唐寅所题。黄石牌的石缝之中有夹石泉和白鱼泉。近年在沿湖修路时,土建随意倾倒入湖岸,千米黄石牌被截为多段,美景已毁大半,令人扼腕叹息。
黄茅石壁3
下得峭壁后,只感觉景色幽绝。湖光山色,秀美如画。隔湖西望,冲山岛依稀可见。清水拍岸,激荡出阵阵声响。有些石块已被潮水冲刷成波纹状,可见绝非一日之功。崖壁上,葛萝缠绕,或若老翁垂髯,古意盎然。

水纹石1
我们循着崖壁仔细寻找,终于看到了李根源的题刻“西碛”两字,有点喜形于色。但想到应还有一处“黄茅石壁”崖刻,据说是唐伯虎题的,于是再进行梳篦式搜查。

水纹石2
我走到崖壁的北端,探头一看拐弯后又有峭壁相延,估计这四字题刻极有可能在那个区段。但苦于水位太高,脚下石头又十分湿滑,故不敢贸然贴身而过,只能作罢。心里总想等一个枯水期再去,或许能进入其间,发现它的影迹。

石壁上方的迎客松
当在整理此篇博文时,我发现光福这座高度排名第二的西碛山,百度地图上居然没有标注,不知何故?
但不管如何,西碛山,尤其是“黄茅石壁”的美景,已经给大家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呼唤春天
其实,西碛山之美,不仅在山水之间,还有散落其间的,与人文相关的景致。
根据历史记载,清康熙、乾隆年间,在西碛山麓曾有过一座名为逸园的著名园林。
其初名为“九峰草庐”。有苏州程文焕葬父程甫远于此,在墓旁筑室结庐,并构筑园林。其面临太湖,周边有九座山峰环抱,为著名古文学家何焯所题。之后,著名文学家邵泰到此,认为此处风景优美,环境幽静,是隐居的好地方,遂题写“逸园”两字,从此园林改名为“逸园”。后扬州著名盐商江橙里出资买下此园,易名为“西碛山庄”,引得清代著名文人慕名而来。大才子袁枚还为此写下了《西碛山庄记》。乾隆皇帝第五次南巡到邓尉山时,经过地方官的极力推荐,亦曾临幸西碛山庄。

渔洋山远眺
数百年来,不知多少文人雅士在这里留下了自己的足迹,还留下了脍炙人口的吟咏。
明钱谦益:
吴山环西南,其山秀而峄。
郁盘起玄墓,迤逦属西碛。
梅花生其中,居然好宫宅。
譬彼冰雪姿,淖约处姑射。
回环具区水,粘天浸寒碧。
空蒙滋霜根,浩渺荡月魄。
湖山畜气韵,烟云发芳泽。
所以西山梅,迥出凡梅格。
我来早春时,发兴蜡双屐。
探奇忘晴雨,寻花越阡陌。
茫茫梅花海,上有花雾积。
不知何处香,但见四山白。
篮舆度花杪,登顿旋已易。
恍忽如梦境,愕眙眩游迹。
纵览乘朝暾,留连坐日夕。
残阳挂烟树,横斜如初月。
清游难省记,胜情易追惜。
还恐梅花神,芒芒笑逋客。
冲山远望
此外,西碛山还有一处著名的古墓,吴县状元石韫玉安葬于此。这位“独学老人”,身后找到了一个灵魂的归宿。

看中流击水
是日,我们一行人上铜井,登西碛,再到黄茅石壁,计步显示约二十二公里,且大多是山路,故体能消耗较大。回家后,我收到了一位同事发来的微信,说上自家的二楼,腿也有些发软颤抖。此言不虚,对于一位奔七之人而言,确实是一种挑战。

层峦叠嶂
写于2018年4月13日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