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之前在寻访湘城老街时,曾向当地人询问过沺泾是否还存有老街,答复是肯定的。于是总想抓紧时间去看看,以免日后消失之虞。
上周六下午,我和两位老厂同事一起到了沺泾,亲眼看到了这条老街。

阜安桥远景

阜安桥东侧

阜安桥北堍

阜安古刹原址

钉鞋钉墙门(已部分翻建)
沺泾,阳澄湖边的一个渔业小镇。之前与湘城镇一样,同为乡级设置。自合并成为阳澄湖镇后,因行政中心设在湘城,故此似乎成了从属地位。
从园区星湖街朝北,进入美人腿(澄林路),一路上行至美人的脚馒头(膝盖)处,沺泾也就到了。其东为阳澄中湖,其西为阳澄西湖。而互为姐妹的湘城则已在美人的大腿胯部,阳澄西湖西北了。

跨越沺泾河的水泥桥

水泥桥东堍

旧屋1

旧屋2

旧屋3
沺泾,古称澱(淀)泾。因阳城沉没时,湖床受力而沉淀,湖中现出两条半岛,古人据此成因而名。“沺”字,“皆广大无际之貌”,意为大湖,“泾”为小巷。用以反映该镇岛体狭长,三面环湖,水势浩大,港汊密布的地理环境,十分确切。故后人又改其名为沺泾。
沺泾,得名于明末,建镇于清初。相对于湘城老街,沺泾的规模似乎小些,镇上老街现存民居多为民国和建国初期之物。虽然古建筑遗存不多,但格局基本完整。从大街上朝西,走到沺泾河(市河)边,从南至北,以“阜安桥”为中心,有南街和北街之分。沿河两岸,依次排列着构筑年代久远,布满岁月沧桑的老旧房屋,见证了过去的时光。

旧屋4(解放前为乡公所,解放后为首届乡政府用房)

小弄1

小弄2

小弄3
我们先到了沺泾老街中段的一座老桥,但除桥础外,桥栏和桥面已由钢筋水泥所替代。因左顾右视而不见桥名,故不知此桥何桥。适遇当地一居民,询之,方晓其为“阜安桥”。
阜安桥,为镇内现存的古石桥之一。建于明嘉靖三年(公元1524年),相传是镇上高姓人捐资而建。清宣统辛亥年(公元1911年)曾重修,解放后亦先后修过三次。
阜安桥横跨沺泾港的支流—东溇港,为南北向,以此作为南街与北街之分界。据说,原在桥南堍东西两侧有石狮子一对,桥墩西有竖石两块,上刻桥联:“北望虞山,南眺虎阜”。石狮子是肯定不在了,至于西侧那副桥联,因观察位置所限,亦未睹之。

破败的老屋,屋主已无心修缮

老屋残存的灶间

老树的呼唤

石库门无横梁
南下阜安桥,便到了南街。桥堍东侧有“阜安古刹”四字赫然醒目,但大门紧闭。据当地人说,逢时过节,这里的香火还是很旺盛的。
阜安寺,亦建于明嘉靖三年(公元1524),与阜安桥建筑年代同。但两者之谓,究竟是因寺而桥,还是因桥而寺,那就不得而知了。寺内原有庙屋二进十二间,还有大雄宝殿,供奉着忠孝王周蓉(民间称周太太)、如来、观音、关帝、火神等塑像。解放初此寺大部分已毁,仅余部分,1959年后为沺泾日夜商店。1984年后改作居民住宅,现此处仅留废旧空房。
旧屋5
北街南望
旧屋6
旧屋间的共享空间
这老屋房顶的跨度较大
南边紧挨着的地方,沿街房子已经翻建成了两层建筑,也看不出什么名堂。正待忽略而过时,恰遇屋主人到来。一介绍,这里居然是以前大名鼎鼎的“钉鞋钉墙门”之所在,即沺泾镇上三大古宅(“庆号”、“泰号”、“恒号”)“泰号”之宅第。原宅第三进,有房廊二十余间,铁皮锚钉大门,时人称之为“钉鞋钉墙门”。进门见厅,厅前有天井,左侧有长弄通内宅。厅堂、屋室均用雕花门窗,颇为精致。民国期间为高纽志家宅。后被下代卖去多间,现后面仅留断壁残墙而已。

进水弄

出水弄

北栅桥西堍的老屋,原粮管所用房

北街东侧沿河民居
再朝南,看到有一平房群落,颇具规模,各有外来人员租居着。解放前,这里曾是乡公所的驻地。新中国成立后,沺泾的第一个乡政府曾在这里办公。门口原有石狮子一对,据说是就地取材,移自原阜安桥南堍,最终不知去向。

北栅桥北侧

北栅桥东堍

北栅桥南望沺泾河两岸
相对于南街,北街的建筑似乎本来就不出众,也叫不出什么名堂。在街东侧一支弄口,我看到有“出水弄”铭牌,顺着朝北,又有一弄叫“进水弄”,于是就想弄个明白。好在老街上还有好些老人家住着,问起来也比较方便。原来两弄之间,曾有水车在此,一面进水,一面出水,倒也形象贴切。
到了北街之北首后,我看到北栅桥之西堍,即沺泾河西岸有一老屋群落,后面有钢筋水泥大楼。据称,以前这里是镇粮管所的地方。在桥上隔水北望,见有黄墙庙宇两间,原来是严家港观音庙,看来还有待修缮恢复。

北栅桥北望

严家港观音庙

一树残枝问苍天
由南面的新街进,从北面的新街出。见好些做大闸蟹买卖的店铺开在街上,路边还有卖鱼腥虾蟹的摊档。问之,与城里并无差价,有的还略高些。皆称是野生的,但普通人总是傻傻分不清的。
*
所附照片系手机拍摄
写于2018年元月22日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