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之前在参观“御窑金砖博物馆”时,看到有一个“陆墓老街”的沙盘模型,就对其有了初步印象。小桥跨流水,两岸夹一河,小街上民居鳞次栉比,店肆琳琅满目,犹如一幅繁华的市井风俗图画。

在阳澄湖中路的中桥上北望,早些年拆除的北街,右前方最远处可见华元路上的伦敦桥

在改建后的中桥上南望老街上塘(左)、下塘(右)

下塘街现存为数不多的房屋

老街1

老街2
陆墓这个地方,历史上盛产能工巧匠,有御窑金砖、缂丝、砖雕、蟋蟀盆等绝技传世至今。它离苏州古城北部不远,从齐门外大街向北过洋泾塘,一到宋泾就是了。
但若从南面而去,则要花些时间的。记得儿子小时候湿疹厉害,于是四处求医。那时我家住南环新村,每周我要带着儿子,沿着护城河东岸,骑车到陆墓卫生院看老中医,地址就在现阳澄湖中路与苏虞路交汇处的东北处不远。配上老中医自制的药膏给儿子涂敷后,效果不错。

老街3

老街4

老街5

老街6

老街7
陆墓老街位于苏虞公路西侧,沿元和塘两岸构筑,分上塘和下塘。以前东边的相城大道和227省道快速路还未修的时候,苏虞路是苏州人去常熟的必经之路,古代漕运时期,则由元和塘行船通达。
那些年代,陆墓老街是古今水陆交通要道,街市热闹且繁荣,形成了桥对桥、桥挑桥、弄对弄、庙对庙的特殊景致。曾几何时,随着乡镇城市化建设的进程的推进,现今的陆墓老街显得有些门庭冷落,甚至破败不堪。原来的北街已夷为平地,北桥和中桥拆毁了,“中河泾庙”也不复存在。现幸存的“小河泾庙”仍处下塘街,而“老河泾庙”,则在阳澄湖中路悟真路上的“悟真道院”得以重光。

老街8

小弄

暗弄

边弄

“拆”字随处可见
陆墓的由来,相传因唐朝德宗贞元年间宰相陆贽葬此而得名,至今约1200年。原在老街的下塘街有“陆宣公墓”可以证之,可惜现今已毁了。
关于此,民国闻人李根源先生则认为应是梁代中书黄门陆云公之墓,把历史推前了260多年。另有沈东生先生根据一块梁代的瓦片考证认为,陆墓的叫法还应前推。好在关于陆姓之墓是基本一致的,至于此陆,还是彼陆,留给史家去进一步考证吧。再说,自从上世纪的九三年将陆墓的“墓”改成“慕”后,这“墓”字随着时间的推移,正在慢慢淡出人们的视线。

依然留守的人家

水井1

仍旧开着的烟杂店

水井2

还在营业的理发店
从资料上看,原来完整的陆墓老街,以元和塘为中轴线,临河建街,街河并行,傍水筑宅,面街枕河。南北纵长约两公里,即今润元路-阳澄湖中路-华元路区段,分南街、中街和北街,元和塘东侧称上塘街,西侧则为下塘街。河上有石拱桥三座,即南桥、中桥和北桥,而中桥是三座桥中拱圈最高的。前些年,北街率先拆迁,现惟余已不完整的中街和南街,南桥(太平桥)则已重新进行了修建。

南桥东北侧

南桥东南侧
桥额:“重建太平桥”

南桥西北侧

南桥西南侧

南桥西堍
最近,我去了两次陆墓。可能是老天爷悲天悯人,存心要我看看这风雨飘摇中的老街一样,云层低垂,雨线细绵,更衬托出了这条老街的岁月沧桑。
我首次去时,在镇上的“陆慕一碗面”吃过中饭,旋即来到阳澄湖中路的一座平桥(原中桥位置)上。北眺,彩钢板封住了原北街被拆区域,华元路上的伦敦桥依稀可见。南望,老街上下塘尽收眼前,只是下塘街的房子也已所剩无几。

南桥北眺

南桥桥面浮雕

【南桥桥柱镌刻】左:“藩宪拨款同人集资”;右:“光绪壬寅孟春涓吉”

南桥南望
我循着中街的北首走入老街,一股湿漉且宿笃的气味扑鼻而来。猩红的“拆”字赫然在墙,居民已经搬得差不多了,难得看见个别住户还坚守在那。街上鲜有行人遇见,有两爿理发店和烟酒杂货店还开着,另有几拨从事拆迁的人员仍在雨中忙活。
中街东侧的大部分房屋,早些年业已被拆,开发成“华美家园”住宅小区,一直绵延至宋泾桥处。在离宋泾桥不远处,我看到了新修建的南桥,只是其西侧还未清理干净。

下塘街民居,三面皆拆,何善其身

满目荒凉,一片狼藉

上塘街沿河民居

位于下塘街的“小河泾庙”
南桥,桥额“重建太平桥”,横贯东西,体量较大。两侧皆有引坡石阶而上,谓之“枕桥”,或曰“桥挑桥”。桥础拱圈石板上分别镌有“放生官河”和“禁止捕捉”字样,桥柱上分别刻有“藩宪拨款同人集资”和“光绪壬寅孟春涓吉”字样,用以记载历史。我在桥面上作南北之观,视野顿时开阔起来。

中街东侧的“华美家园”小区

宋泾桥北堍

宋泾桥东南侧

宋泾桥紫色的武康石桥面

宋泾桥东侧的水闸
下得桥来,继续南行。走过宋泾桥,左侧是“宋泾里”,东首通至苏虞公路,朝南便是南街。相较于中街,南街较短,不一会就南出巷口。赫然开朗之际,润元路横亘眼前。
在润元路和苏虞公路交汇处之西北角,有地铁二号线“陆慕站”在焉。我第二次与老厂同事一起去时,似乎轻车熟路,直接乘地铁至此站下,从南街走到了北街。而后又沿阳澄湖中路西行,去了“悟真道院”,内有“河泾殿”(老河泾庙)。然后再往西,分别拜谒了“文征明墓”和“孙武墓”。这几处地方走下来,于是对陆墓的历史人文有了进一步的了解。

在下塘街东观宋泾桥

宋泾桥东南堍的“宋泾里”,朝东可达苏虞公路

南街南首

润元路桥北望,昔日的元和塘盛景不再
先后两次,一个来回,让我深深地陷入了对老街历史的回望中。其前景如何?难以揣测。但可以断定,在今后不长的时间内,陆墓老街势将全部消失。拆迁后腾空的这片土地,不知该作何用?是像斜塘老街那样,拆了老的,建成了全是仿古建筑的新街,还是挪作商业和住宅用途?看来只能“骑驴看唱本—走着瞧”了。再说,我等小老百姓,你着什么急,操哪门子心呢?

悟真道院

悟真道院内的“河泾殿”

文征明墓墓道

明公
文征明之墓
唉!陆墓老街,地处陆墓,似乎冥冥之中要回归它的那个“墓”字。行将就木,难逃宿命。
* 所附照片系手机拍摄
写于2018年1月10日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