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原创】相城风物(7)《苏州御窑遗址园》

(2017-11-05 21:16:46)
标签:

原创见闻

苏州陆慕

御窑金砖遗址

博物馆

文化

分类: 心泊东吴

【原创】相城风物(7)《苏州御窑遗址园》

    苏州城北的元和塘边,有一个叫陆墓的乡镇。上世纪的九十年代,只因中央某领导的一句话,从此那个“墓”改为了“慕”。

    陆墓,究为历史人物陆云,还是陆贽之墓,史家至今说法不一,尚无定论。但为陆姓之墓,应无疑义。就像昆山的陈墓(陈妃墓)一样,只不过现在改称锦溪了。其实,历史上这些约定俗成的称谓,改不改都无所谓,老百姓早已习以为常,并不会因此而去刻意地避讳。就像姜太公在此,百无禁忌一样,北京至今不是还有公主坟这个地名吗?


【原创】相城风物(7)《苏州御窑遗址园》

【原创】相城风物(7)《苏州御窑遗址园》

【原创】相城风物(7)《苏州御窑遗址园》

【原创】相城风物(7)《苏州御窑遗址园》

    殊不知,“墓”字这一改,倒还是有些歪打正着的意味的。一个“慕”字,不管是陆姓人家爱慕也好,还是别人家羡慕也罢,总还是值得人们所“慕”的。

    这不,作为陆墓“四宝”之一的“御窑金砖”,以及现今遗存的御窑遗址,就是人们的所“慕”之处。

    去年的十二月底和今年的十月初,我先后去过两次。第一次是慕名而往,第二次是陪友而至。


【原创】相城风物(7)《苏州御窑遗址园》

【原创】相城风物(7)《苏州御窑遗址园》

【原创】相城风物(7)《苏州御窑遗址园》

【原创】相城风物(7)《苏州御窑遗址园》

    来到遗址园,看到门口的青砖墙上,“苏州御窑遗址园”几个大字赫然在目。沿着一条混合车道向东折南,又一座砖墙上,镌有余秋雨先生题写的“苏州御窑金砖博物馆”馆名。

    一条两面用青砖漏砌的连廊通向入口处,地面用小青砖铺成,墙上有不少砖刻浮雕,分别镌刻着历史人物关于陆墓的诗词吟赋,显得古朴风雅。让人觉得就像一条时光隧道,仿佛一下子从现代穿越到了古代。


【原创】相城风物(7)《苏州御窑遗址园》

【原创】相城风物(7)《苏州御窑遗址园》

【原创】相城风物(7)《苏州御窑遗址园》

【原创】相城风物(7)《苏州御窑遗址园》


    目前的遗址园,规划建筑面积20000平方米,总投资1.5亿元。主要有御窑遗址和御窑金砖博物馆两个区域组成,其中博物馆为7000平方米。主设计师为刘家琨先生。

    御窑遗址园处于原陆墓镇御窑村之所在,现为相城区元和街道御窑社区。现存的由两座连体窑组成的古砖窑,据说始建于明代,至今窑基依然十分牢固,窑身虽历经几十次修缮,但仍保持着原有风貌,可说是国内少有的活态文物。


【原创】相城风物(7)《苏州御窑遗址园》

【原创】相城风物(7)《苏州御窑遗址园》

【原创】相城风物(7)《苏州御窑遗址园》

【原创】相城风物(7)《苏州御窑遗址园》

    我两次去的时候,都亲眼看到双窑正在烧制砖块,且皆为烧制的同一个阶段,师傅用砻糠填入窑内,实行三班制把守。看来,这个曾经受到历代皇帝的重视,为之烧制御用砖瓦的地方,至今仍在发挥着实际功用。

    其实,陆墓这个地方烧砖,又岂止御窑村。因当地黄泥适宜制坯成砖,自古以来,烧窑之风极盛,这在多部古籍中皆有提及。如明王鏊《正德姑苏志》:“窑砖出齐门外六里陆墓镇,坚细异他处。工部兴作,多于此烧造。”清钱思元《吴门补乘》:“陆墓窑户如鳞,凿土烧砖,终岁不绝。”鼎盛时期,陆墓共有砖窑七十八座,六千多村民都烧大型方砖(金砖)。


【原创】相城风物(7)《苏州御窑遗址园》

【原创】相城风物(7)《苏州御窑遗址园》

【原创】相城风物(7)《苏州御窑遗址园》

【原创】相城风物(7)《苏州御窑遗址园》

    上世纪七、八十年代,人们在经过苏虞公路陆墓段时,就可看到周边烟囱里冒着烟的砖窑。随着保护生态环境和禁止粘土制砖,砖窑才陆续地淡出了大家的视线。

    于是,这两座仅存的古窑,成了稀罕之物。2006年,被官方列为“江苏文物保护单位”,其特有的制作工艺也被列入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


【原创】相城风物(7)《苏州御窑遗址园》

【原创】相城风物(7)《苏州御窑遗址园》

【原创】相城风物(7)《苏州御窑遗址园》

【原创】相城风物(7)《苏州御窑遗址园》

    那么,这御窑究竟烧些什么东西,名称又是何来的呢?

    原来,从明代起,御窑就开始专门为宫廷烧制建筑用金砖,名称也是明永乐皇帝亲赐的。当年明成祖朱棣迁都北京,大兴土木建造紫禁城,用的就是陆墓烧制的方砖,即“金砖”。

    何谓“金砖”?并非是金子所做之砖,而是两尺见方的大型方砖的雅称。据古籍《金砖墁地》记载,金砖是专为皇宫烧制的细料方砖,颗粒细腻,质地密实,敲之作金石之声。又因金砖制成后要运至北京的京仓,以供皇宫专用,故又有“京砖”之称。


【原创】相城风物(7)《苏州御窑遗址园》

【原创】相城风物(7)《苏州御窑遗址园》

【原创】相城风物(7)《苏州御窑遗址园》

【原创】相城风物(7)《苏州御窑遗址园》

    御窑金砖博物馆,是全国独一无二的砖文化博物馆。关于“金砖”的前世今生,馆内以详细的图文、实物、模型以及多媒体形式,集中展示金砖的生产工具、制作工艺、漕运过程、有记录的文献资料以及目前金砖生产和保护现状。让观众能够直观的了解御窑金砖的来龙去脉,以及当年用漕船经京杭大运河运京后,用于铺墁故宫的太和殿、中和殿、保和殿,以及十三陵定陵之地面的情形。馆藏的1439块珍贵文物金砖,其年代从明朝永乐年间到清朝宣统年间,刻有明永乐、正德,清乾隆等年号和“苏州府督造”等印章字样,从中得到有力的佐证。


【原创】相城风物(7)《苏州御窑遗址园》

【原创】相城风物(7)《苏州御窑遗址园》

【原创】相城风物(7)《苏州御窑遗址园》

【原创】相城风物(7)《苏州御窑遗址园》

    参观者从金砖背后所含的历史文化底蕴中,进而感知金砖之所以成为金砖,绝非徒有虚名。民间向有“一两黄金一块砖”的说法,就说明金砖之金贵,物有所值。这从金砖的制作工艺的繁复程度和技艺要求上可见一斑。

    “金砖”为全手工制作,主要分为选泥、练泥、制坯、装窑、烧制、窨水、出窑、打磨等八道工艺。看似不多,但其中每道工艺中又含有许多小工序,细加起来近三十道之多。如炼泥这道制作古金砖的关键工艺,就要经过澄、滤、晾、晞、勒、踏六道工序才能完成。

    因其制作工艺复杂,故耗费的时间也较长。从泥而来,终成金砖,通常需要两年的时间,而不像普通的砖瓦那样简单。


【原创】相城风物(7)《苏州御窑遗址园》

【原创】相城风物(7)《苏州御窑遗址园》

【原创】相城风物(7)《苏州御窑遗址园》

【原创】相城风物(7)《苏州御窑遗址园》

    犹记得备战备荒的年代,居委会摊派每家每户上交砖坯,我忘了是八块还是十块?居民自然不敢怠慢。舅舅请人做了个砖模,我用竹片两头绑上铁丝做成弓刀,并和大表弟外出取土。回家后筛选和泥,反复捶打,直至细腻厚实。然后将木框平放于方砖上,用双手捧泥,高举过头顶,顺势用力向下厾入框内,四周拍打严实。再用弓刀割去上面多余部分,一块方棱直角的八五砖砖坯就制成了。最后脱模,将砖坯侧立放置,阴干数日,才大功告成,聊以交差。那个年代,这种事,现在想来是十分滑稽的,颇有些劳民伤财的意味。

    当然,这种建筑用的墙体砖,制坯简易,烧制快捷,与金砖如何比得。


【原创】相城风物(7)《苏州御窑遗址园》

【原创】相城风物(7)《苏州御窑遗址园》

【原创】相城风物(7)《苏州御窑遗址园》

【原创】相城风物(7)《苏州御窑遗址园》

    如金砖砖泥的选取就大致需八个月,制坯后阴干需七个月,耗时最长的应算烧窑了。燃料也十分讲究,分时段选而用之。烧制时,先用糠草熏一个月,去其潮气,接着片柴烧一个月,再用整柴烧一个月,最后用松枝烧四十天,才能出窑。

    如此昂贵的时间成本和人工投入,非有强盛的国力支撑而不可。御窑村始自明永乐十一年(1413年)烧造金砖,及至晚清,一直是官府定点烧制皇家砖瓦的主要基地。随着清王朝的衰落,金砖在光绪三十四年(1908年)停止了烧制。又因粘土原料日益稀缺,御窑村的烧窑业逐渐由正业转为副业,民国后大部分歇业,金砖工艺处于濒临失传的境地。

 

【原创】相城风物(7)《苏州御窑遗址园》

【原创】相城风物(7)《苏州御窑遗址园》

【原创】相城风物(7)《苏州御窑遗址园》

【原创】相城风物(7)《苏州御窑遗址园》

    直至1989年,陆墓御窑金砖第五代传人金梅泉,从村会计岗位转行,挑起御窑砖瓦厂厂长担子,重拾金砖工艺,使其重获新生。成功地为苏州玄妙观烧制出首批两百块金砖,次年又为北京故宫提供了时隔大半个世纪后的第一批金砖。

    2010年3月,他打破烧造金砖传男不传女的常规,在古御窑前举行传承仪式, 三十五岁的女儿金瑾接掌御窑砖瓦厂,正式成为御窑金砖制作的第六代传人。使陆墓“御窑金砖”后继有人,生机勃发。不仅成为当今修缮北京故宫博物院、天坛等古代皇家建筑时唯一的指定用砖,天安门、天坛祈年殿、颐和园、北海公园、恭王府花园都用上了陆慕御窑金砖,还漂洋过海,装饰苏州“出口”美国纽约的明轩和惜春园、新加坡蕴秀园、日本池田市六角亭等国内外众多古典建筑。


【原创】相城风物(7)《苏州御窑遗址园》

【原创】相城风物(7)《苏州御窑遗址园》

【原创】相城风物(7)《苏州御窑遗址园》

【原创】相城风物(7)《苏州御窑遗址园》

    随着人民对美好生活向往之心越来越迫切,金砖除了砌墙,墁地外,还可用作棋枰,或用毛笔蘸水写字,练习书法。做成镂雕工艺品,可作砖雕门楼的装饰,以及地屏、台屏等摆设。使之真正走进人们的日常生活,不仅仅是皇家御用的尊享。

    从博物馆出来,我再次回到遗址园内,思绪一如群窑边的茅草飘拂。它们曾经共同铸造了旧日的辉煌,获得了无尚的荣耀,但今天,有的已经颓废死去,有的复原供人参观,有的依然炉火正旺。同途殊归,见证了六百多年的朝代更迭,兴废存亡。


【原创】相城风物(7)《苏州御窑遗址园》

【原创】相城风物(7)《苏州御窑遗址园》

【原创】相城风物(7)《苏州御窑遗址园》

【原创】相城风物(7)《苏州御窑遗址园》

    物竞天择,事在人为。金砖世家,任重道远。有理由相信,钦工物料,御窑金砖这项苏作的传统手艺,在得到有效地传承后,前景看好,未来可期。


                                                               写于2017年10月31日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