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苏州古城东南方的一些乡镇,向来处于水网地域,具有江南水乡的典型风貌。但这些年随着乡村城镇化速度的加快,那些最能体现水乡特色的构筑,最能代表江南文化的符号,转瞬之间,说没就没了。
红板桥东堍
街景
红板桥北侧
内河沿岸景致
关于甪直,旧时风貌保存基本完好。我先后去过五、六次,激发了我浓浓的诗情和感怀,为此写下了十首诗歌和两篇杂谈。斜塘虽去过多次,但那冠以“老街”的地方,满目皆是仿古建筑,已无“老”字可言。车坊却是一片大开发的景象,集镇上的老房子几乎拆迁殆尽。只在镇郊集合处还残存少许,已乏善可陈。
街景
老屋
老屋
小道
我想到车坊之西,有一个叫郭巷的古镇,不知那儿的现状怎么样了?
今年六月十日,我从园区的星海街,转星港街沿通达路一路南行,过了郭巷大桥后,在不到东西浜桥处,发现路的东侧有一条看上去像老街的巷子,于是便折转而入。
青龙桥新址
进深
迎春旅社
窄弄
果不其然。
在街西首,乍看似已无老街感觉,但在向东经过了“红板桥”后,老街的面貌赫然眼前。
曾经的小店门面房
灶间
客堂
后院
这条郭巷至今唯一保存着的老街区,是以前集镇的中心,具有江南水乡典型的两街夹一河的特征。河之北岸,谓之“郭巷镇”或“郭巷老街”。分别有一座古桥“泰安桥”和一座新桥“工农桥”连接南岸。越泰安桥而南,即为“苏家弄”,其中段横贯东西者,“东浜弄”也。
拓宽的禄丰桥,由两座小桥拼凑而成
禄丰桥南侧桥额
工农桥南堍
工农桥西侧
根据资料所得,郭巷地区有人类居住的历史至少可上溯到5300年前的崧泽文化时期。而郭巷集镇的历史,亦至少可追溯到600多年前的明代初期。目前所见沿街的老屋,据当地人说应为晚清时期所建,至今也有百余年的历史了。
泰安桥保护碑,不知为何倾倒
泰安桥东侧桥联:“东接尹湖渔人网集,西连笠泽估客船来”
泰安桥东南侧
泰安桥雨中即景
我走在宁静的街上,看到原来的弹石路面已基本为六角水泥道板所替代。一条内河向东流去,河北岸的民居鳞次栉比,用它那看上去陈旧斑驳的外墙,甚至于有些歪斜的骨架,向人们展示着年代的久远,岁月的沧桑。
泰安桥西侧桥联:“物阜民康受之以泰,山清水秀静而能安”
泰安桥南堍
泰安桥西南侧
行人过泰安桥
我发现街上还开着一家名叫“宏江”的钟表店,经与店老板结识后,后来被我写入了《姑苏工匠》系列,图文已先前发博。在其东边,还看到一户有窗栅板的人家,便与主人攀谈了一番。热情的主人带我从墙门间;灶屋间,客堂,直至后院。虽然比不上显赫的大户宅第,想必在过去也是一个殷实人家吧?
宏江钟表店
泰安桥东北侧
泰安桥南堍的郭巷邮电所,所名由中国书协会员,原郭巷中学高级语文教师赵洪宇书写
苏家弄北首
在“宏江钟表店”的西侧,有一座外观古朴的“泰安桥”。其南北走向,南接苏家弄。该桥原为一侧有栏的三节木桥,清光绪二年(1876年)五月,里人捐资重建成单孔花岗石拱桥。桥全长16.75米,拱券高4.25米,跨径5.80米。桥面宽2.43米,长2.58米。北堍长6.73米,宽3.80米,台阶13级;南堍长7.20米,宽4.15米,台阶11级。这座郭巷镇唯一保存完好的古代石拱桥,现列为苏州市文物保护单位,极具历史和文物价值。
苏家弄南望
东浜西段
东浜东段
小巷,成为外来务工者的主要居住场所
我看到,为了保护老桥和方便车辆来往,在偏于桥的东侧,用水泥砌了两条斜坡。站在桥上,感觉桥身稳固,岿然不惊。复观桥柱两侧,桥联斐然可诵,只可惜桥南堍西侧嵌有的《重建泰安桥碑记》青石刻碑,字迹已漫漶不清了。
东浜东段的无名小桥
东浜西段的小屋
居民在河中洗鸡头米
宏江钟表店河对面驳岸,精美的雕花垒石
此时此刻,我心如入静谧深处,全然忘记了午后的燥热。莫非是从小生长在苏州古城小巷里的我,在这里找到了旧日的时光,情思的归宿?
是的。因有过去,才有现在。在庆幸郭巷老街和老桥还能基本保存完整的同时,又不免让人担忧其将来来了。邻近焕然一新的斜塘,以及正在大拆迁的车坊或许具有警示意义。
青龙桥旧址,原桥已移建
工农桥北堍
老街双井
拆的半二勿三的断垣残壁
历史是一个不断延续的过程,老街旧巷,老桥旧屋,在没有确定切实可行的改造方案前,切不可简单从事,一拆了之。就像目前城南的蠡墅,木渎的南街等处一样,尽可能地先维持原状。这需要相关的管理部门用历史责任感和处事大智慧,不能将这些历史遗存看作城镇建设的累赘和包袱,而是让它更好地为我所用,为提升当地的历史价值和文化含量服务。
末了,衷心感谢“宏江钟表店”李老板及其朋友的热情介绍和引领!
2016年9月19日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