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今年三月至六月,我在苏州金鸡湖美术馆听了摄影名家易都老师关于摄影艺术的四堂课。
在5月21日上完第三堂课后,易老师照例布置了作业,内容是用镜头反映和记录一个人或一件事,交五至八张照片,半个月完成。
我初想,就拍我每天往返的园区苏慕路至槟榔路一线的环卫工人。从早上八点半至晚上八点半,分几个时段进行拍摄。但后来看到群里也有同学准备拍时,就放弃了。

日常家用的铅桶、漏斗、淘米箩、畚箕等应有尽有
我住的小区里,有一位顺丰的快递小哥,为人和蔼,服务不错。因常有快件往来,彼此也熟了。在征求其意见后,我初拟了一份八张图片的拍摄提纲,以随行拍摄,简略记录他每天从理件到派件的不同场景。孰料被分店负责人告知须到总部沟通,并征得同意后方能进行。
我的拍摄,没有商业目的,仅仅是完成一个作业而已,且其总部就在我家附近。为了避免周折,或由此而给快递小哥带来不必要的麻烦,亦就此作罢。

原来店家常见的钱箱,现在很少用了
不知不觉中,时间已经过了两周,离交作业的期限只有两天了。我想到平时经过的阊门城门内和桃花桥北堍有两家白铁作坊,这何尝不是一个拍摄题材?
6月4日下午,抱着试试看的心情,我首先去了桃花桥的那家白铁铺。经与店主说明来意和原委后,就一口答应了,让我好生欢喜。

通风管道
在与沈老板的交谈中,得知阊门城门内的那家现在是他大哥开着,原来他也在那里一起张罗业务。十年前,他自己租下了桃花桥北堍的旧民居,分立开店。当我说起刚从东中市右转过来,看到中街路东侧还有两家白铁铺时,他说是他的另外两个哥哥开的。于是我发现了一个有趣的现象,如果以东中市和中街路交汇处作为“L”折角的话,那么,“L”的头就在阊门,其尾则在桃花桥。
沈老板是一个性格直爽之人,对我是有问必答,有求必应。我在店里拍了十几张照片,遗憾的是没有拍到他去客户处实地安装的场景,因为这段时间店里没有安装任务。就我的拍摄水平而言,乏善可陈。但作为首次将镜头对准人物,作人文摄影的尝试,应是有益的。

通风球,吃到风能自动旋转
我选了八张黑白照片,配上文字解说,按时交了作业。还专门印了八张彩色照片,配上简易相册,连同文字说明一并反馈给沈老板,作为一个留念。
前几天晚上八点多,苏州电视台五套也播出了采访沈老板店铺的节目,看来苏州工匠的现状还是值得关注,其坚守的精神也是值得宣传和弘扬的。
摄影组照:《白铁工匠》
1、苏州桃花桥北堍,有一家白铁铺,已经开了十多年了。产品琳琅满目,大多是用于餐饮业的通风排气、吸烟除尘管道等。

2、店主沈老板是土生土长的苏州人,从十三岁随父学艺,一干就是三十六年。兄弟四人皆子承父业,各自开了一家加工店。

3、屋檐下悬挂着铅桶、漏斗、提桶、花洒、萝卜丝饼脱子等民用和商用产品,让上些年纪的人看来,有种并不陌生的感觉。

4、沈老板正在店内,用最传统的普通工具制作一只漏斗。那熟练的手势和敲击,让原本枯燥单调的声响也富有了音乐的节律。

5、店铺内吃饭家什整齐地排列着,像一个个士兵随时待命。一个旁人想象中工具杂乱无章的现场,竟可以如此有条不紊。

6、沈老板在店门口检查即将交付的排风灶顶盖,发现有不地道之处,还是要补上几榔头,以求严丝合缝,保证质量。

7、所加工的产品中,应算这种看似普通的花洒制作难度较大了,需经过十几道工序,一个人工连续操作才能完成。

8、开店做生意,质量和信誉是立身之本。为保证通风管道在客户处能顺利安装,之前还是要拿起来比划几下,看看有否问题。

写于2016年8月28日
加载中,请稍候......